忌讳与口彩

  ■陶琦

  幼时每近春节,父母总会提前几天叮嘱我,过年期间不能乱说话,吃饭要小心,不能打碎碗和调羹,如果不慎打碎了东西,要说“岁岁(碎碎)平安”……所以,记忆里一家人过年围桌吃饭,宁馨中又总是少不了几分审慎的敬畏,免犯错误是这一时段的核心。

  很多地方过年,人们会对一些言语和举动有所避忌,为年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习俗源于最初的避讳。秦代,嬴政因“政”与“正”同音,把正月改为“征月”。此后,历代有权势者为了宣示威严,都规定自己的姓名不能直呼直写,即使同音的字,也必须以别的字相代替。五代时,吴越王钱镠认为“石榴”冲犯了自己的名字,改为“金樱”。杨行密占据扬州,当地人被迫把“蜂蜜”改称为“蜂糖”。避讳的目的,是强调等级与权威,对他人的言语行为形成强力约束。

  与避讳相对应的是讨口彩。民间之人为了吉语生馨,避免某些可能产生不利的后果,巧妙利用生活智慧,屏蔽一些被视为不吉利的字词。如岭南一带,“舌”谐音“蚀”,有亏本的贬义,人们称舌头为“利钱”;“煤气”与“霉气”读音相同,人们多呼为“瓦斯”;用竹杠轧制的面条,因“杠”同“降”,有运势下落的隐喻,人们改名为“竹升面”——当无数这样的生活碎片被熔铸到一起,经过时间的缓慢修饰,就打磨出了民俗文化的完整构型。

  也有人对此不以为然,认为忌讳与口彩是在捍卫已然落伍的陈腐观念。不久前,网上有个让众人评理的帖子,一对恋人为了很奇葩的原因分手:女方第一次到男友家吃饭,帮忙分派碗筷,把每双筷子都直接插在饭碗上。男友的父母不悦,尴尬地问她,你不知道把筷子插在饭碗上是什么意思吗?姑娘不服气,反唇相讥这是陋习迷信,认为对方玻璃心,是故意想要给自己一个下马威……

  生活中很多礼仪都出自于俚俗,忌讳与口彩就是俗化为礼的生动例子。其中一些内容看似带有虚无主义色彩,但是在维系社会性上,却具有重大的意义。除了能让人们获得掌控感,还建立起了一个无形的情感连接网络,有助于人际之间的互动。换句话说,一个人在交往、沟通的过程中,懂得尊重他人的风俗礼仪,别人也会更认真地对待你。忌讳与口彩看似俗气、教条、幼稚,却是许多美好故事的开始。

  除此之外,当今很多人抱怨年味淡薄,没有了记忆中的过年味道,就是现代生活的许多元素更为注重速度和消费,追求即时的满足,省略了过程而直奔结果,由此消解了年俗的韵味。忌讳与口彩在营造年味上是很有效的实践,能让生活获得有意义的体验。而且,现代人不论对一些习俗是否认可,懂得怀有敬畏与谦卑之心,这一点也是永远不会过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