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的浓淡
朱辉
□朱辉
临近过年,许多人往往会怀旧,感叹如今年味越来越淡,没有了曾经的热闹气氛。但对于我们这些经历过去年武汉封城的人,恐怕再无此等感叹。去年1月23日,农历腊月二十九,过年尚未开始,我们就静止在家里了。到了四五月间,整个城市才渐渐复苏,但亲友间依然非必要不走动。
经历了史上最安静的春节,我们在“沉淀”中领悟到了过年原本的主旨“平平安安”。回想以往许多个春节,马不停蹄地拜年,花钱如流水。气氛的确热闹,但每天都过得很累。过完年,不少人口袋里空空如也。总有专家呼吁将春节假期延长到元宵节,或许专家不差钱,另外身体还很好。普通人若是折腾这么久,不是病倒恐怕就快“破产”了。
管理学领域有个著名的“木桶原理”,说的是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长的那块木块,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拜年时,我们遵循的往往是“反木桶原理”。比如去给我母亲那边的亲戚拜年,礼物必须以送大舅家的为标杆,因为他在一家大公司当经理,混得最好。我们送其他舅舅、姨妈家,礼品规格得和送大舅的一样,这样才不至于被说成“势利眼”。假如以经济状况最差的小姨妈家做标杆,统一降低礼物标准,以大舅的生活水平,就涉嫌没把他当回事了。我身边几乎所有人,拜年都是遵循这样的“反木桶原理”,于是拜到大年初六、初七,已经快空乏其身了。若再延期几天,去一些关系稍远的亲友家也拜上一拜,恐怕信用卡都要刷爆了。
过年亲戚相聚一堂,一言不合就打麻将,这也是普遍现象。都知道亲戚之间谁赢谁,都不太好,可是没办法,因为真就常常“一言不合”。现在许多亲戚仅有血缘关系,平日里并没有交往,各自境遇千差万别,见识完全不同。过年按照“体例”,不得不完成双循环的拜年流程。原本聊不到一起的一堆人,要尬聊半天着实为难。于是只好上麻将桌,寻找“共同话题”了。
去年过年,我们都被封在了各自的小区或村子里,距离相隔远了,亲友微信群里却比往年热闹。大家彼此问候、互相鼓劲,等到疫情缓解,亲友圈中竟无一人“中招”,可谓皆大欢喜。要知道,我的亲友,大多集中于武汉疫情最严重的两个区,而且其中颇多糖尿病、高血压患者。
今年过年前夕,小区的广播里天天宣讲“非必要,不聚集”,提倡网上拜年、电话拜年。我们都很赞同,这样过年大家都不累,且温馨气氛更胜以往喧闹的年份。对于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更不至于因过年而入不敷出。包子有肉不在褶上,年味的浓度也并不体现在表面上的热热闹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