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厚植土壤
□赵 畅
微观点:我们必须营造适合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教育环境,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给学生以自由成长的空间,个性发展的空间。
在上海包玉刚实验学校,“你与别人一样吗”“你有什么不一样”“你喜欢这个‘不一样’吗”,是对每个新入学孩子的“开学三问”。记者看到,这种旨在促进学生个性充分发展的教育理念,已融进课程、课堂、活动、实践等各个环节,正在对学生成长成才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如果学生千人一面、人云亦云,时时循规蹈矩、按部就班,肯定不会有个性。而一个学生没有了个性,便是失去了自己。正视个体差异、尊重个性,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正是当代教育的基本理念。
联系当下的教育现状,在“统一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课程、统一要求、统一考试、统一录取……”这基本“一刀切”的教育体制下,学校也罢,教师也好,很难将发展学生的个性当作优先项,而在繁重的学业负担下,学生也缺少自我发展个性的空间。
创造性是顶尖人才最核心的品质。创造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富于创造性,必须具备“勇敢”“甘愿冒险”“富有幽默感”“独立性强”“有恒心”“一丝不苟”等个性心理品质。
上海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每一个孩子都是艺术品,都是不一样的。” “做教师的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目标来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变数’,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会开窍,会飞快进步,茁壮成长。”于漪的这番耐人寻味的话,既承认了每个学生天赋潜质的不同、个性的差异,也强调了其可塑性。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理应“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去“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因为只有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并彰显其本色,我们的教育才会富有活力,我们的学生也才会富有创造激情。
这是一个社会分工越来越复杂的年代,这是一个价值更加多元丰富的年代,这也意味着,富有个性的很多“偏才怪才”,恰恰很可能成为这个社会最需要的人才。而在叫响“中国创造”“中国智造”的今天,尤其是在新时代、新阶段的高质量发展中,我们更急切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这对我们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都提出了同样的命题:我们必须营造适合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教育环境,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给学生以自由成长的空间、个性发展的空间。
有位画家说得好:“四大名山所以让人叫绝,是因为其展示了不同的个性美——华山之险、泰山之雄、黄山之奇、峨眉山之秀。”山如此,人亦然。让每个人都充分展示其个性,则必能彰显其道德的美、思维的美、创造的美,从而真正成为“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辅相成”的人,未来在走上社会以后有可能成为三百六十行的“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