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建筑倒卖 要全链条打击

  □戴先任

  微观点:要斩断古建筑倒卖灰色产业链,就要能实现“全链条打击”,铲除滋生古建筑倒卖的土壤,更好筑牢保护文物的“法治长城”。

  浙江商人吴某手里有一座神秘的木楼。他告诉记者,这是十余年前从古建筑大省山西拆回来的“省保”。在调研中,记者发现这个不知真假的“故事”背后牵扯出了一条倒卖古建筑的灰色产业链。有人贩卖古建筑构件或整座古建筑,其中不乏受保护的文物古建、历史建筑、传统建筑等,通过“整容”改头换面,实现异地迁建、跨省流通,并从中牟取暴利。

  我国是文物大国,且地大物博,有大量散落民间的古建筑,这些民间古建缺乏专人看护,国家财力、人力也难以完全顾及,而一些地方对这些古建疏于保护,导致大量的文物古建、历史建筑、传统建筑,被古建贩子非法倒卖,变得面目全非。

  有需求就有市场,倒卖民间古建形成灰色产业,正是因为利润颇丰。一些私人老板附庸风雅,用买来的古建筑装点门面;一些地方政府热衷于打造古城、古街,也成了古建贩子的“大买家”,成了倒卖古建筑的“幕后推手”。

  对于文物建筑,文物保护法第二十六条规定:“使用不可移动文物,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负责保护建筑物及其附属文物的安全,不得损毁、改建、添建或者拆除不可移动文物。”对于历史建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损坏或者擅自迁移、拆除历史建筑。”对于传统建筑,目前我国部分省已经出台相关的保护条例。

  虽然相关法律法规俱在,但民间古建分布面大点多,很多还处在偏远村落,一些地方相关部门对古建保护乏力,对古建买卖打击力度不够,导致一些本应列为保护范围的民间古建没有被纳入其中,这更给古建贩子钻了空子。这些原因的存在,导致古建买卖难以得到有效遏制,甚至愈演愈烈。

  大量古建筑被倒卖,被异地搬迁、重新拆建,改变了原有风貌,如同古建筑的文化被连根拔起,斩断了历史文化传承,令人痛惜。

  要斩断古建筑倒卖灰色产业链,就要能实现“全链条打击”,铲除滋生古建筑倒卖的土壤。“以守为攻”,对倒卖古建筑行为的打击有多给力,对古建筑的保护才能有多有力,才能对古建筑实行“全方位保护”,更好筑牢保护文物的“法治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