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堡”的N种象征
■章文花
“五一”假期攻读《城堡》,《城堡》的作者是弗兰茨·卡夫卡,对,就是那个写《变形记》的卡夫卡,《变形记》在中国的流传似乎更广,而《城堡》更像是作家和文学爱好者的专属读物,因为它是一部“迷宫似的令人晕头转向”的小说。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听说卡夫卡是如此有名的一个作家,就从他的朋友那里拿了一本卡夫卡的《城堡》回去阅读。过了一段时间之后,爱因斯坦把书还给那个朋友,缴械投降了。他说:卡夫卡的大脑太复杂了,我这样的人也许是不可能读懂的。
《城堡》讲的是主人公K通过种种努力想进入城堡而不得入的故事,并且在努力进入城堡的过程中发生了许多离奇而荒诞的事。K为什么一定要进入城堡?城堡对于K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是人生终极目标?是梦想归宿?还是仅仅是一个执念?K直到死都未能进入城堡,他一生的努力是虚幻的、无用的,他这一生是否是悲催的?研究卡夫卡的学者们给出了几种关于“城堡”的象征意义:城堡是权力象征、国家统治机器的缩影,卡夫卡生活的时代,欧洲盛行排犹主义,《城堡》是犹太人无家可归的写照;城堡象征真理,K的奋斗是为了寻求真理。真理是存在的,但世界的荒诞给人们设置了种种障碍,无论你怎样努力,最后只能以失败告终;《城堡》反映了卡夫卡和他父亲之间极其紧张的关系。城堡是父亲形象的象征。K想进入城堡,而城堡将其拒之门外,这反映了父子对立和冲突……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座城堡。城堡还可以象征体制、象征理想、象征某个人、象征执念、象征欲望……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普通人的身上,似乎若隐若现都有K的影子。有多少人在某一阶段甚至一生都受困于某个执念。佛教中,“执念”被视为痛苦的根源,本质是对自我及外物的过度执着。比如输了棋局的人,如果不赢回这局棋,就至死不甘心。于是,他(她)的生活就围绕着赢某个特定的棋手而展开,为了赢,没日没夜,废寝忘食地研究棋路。这种执着让他(她)陷入情绪困扰、心灵束缚,甚至迷失自我价值。恰恰他(她)为自己的执着所付出的努力,限制了他(她)的其他可能性。其实,在漫长的岁月中,现在看上去赢,也许未来可能输;现在看上去输,也许未来可能赢。未来的不确定性以及命运的不可预演性造成了当下的困境!我们该赞美还是该批判这种执着?怀有某种执念的人是智慧还是愚蠢?都只能在终点找到答案,而终点在哪里?当下的人看不见。
是人,都有欲望,有人梦想得到一辆豪车;有人渴求名利;有人执着于爱而不得的人……为了爱而不得的人(物),而做出种种匪夷所思的行为,因怀抱着非如此不可的执念,而完全成了由欲望摆布和控制的人。从某种程度上,一个太过于沉浸执念的人,其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言行已有所变异。
在我们身边,也有人想方设法,绞尽脑汁,走歪路、邪路、套路等各种路子,想要进入“城堡”而不得入。若能力、环境与欲望不相匹配,或欲望大过自己的品德,是激流勇进还是激流勇退,很考验一个人的心性及智慧!
当我们拼命努力而仍旧无法进入“城堡”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停留在原地,重新审慎内心,及时调整方向。我们的未来不一定非得是“城堡”,也可以是“原野”“河流”“村庄”……人生有无限种可能性、无限种风景。向左走看到的是左边的风景;向右走看到的是右边的风景。哪一边的风景比另一边更美,不得而知。
我们每个人都能在K身上看到身边人及自己的影子。布洛德说:《城堡》超越了书中所写人物的个性,成为一部对每个人都适合的认识自我的作品。
《城堡》虽难读费解,但因为卡夫卡所揭示的东西在世界上具有如此的普遍性,所以有人说卡夫卡“归根结底是最可理解的作家”。
这正是《城堡》的无限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