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式班”小学

  ■朱敏

  说到“复式班”,估计没有一个年轻人能听懂。但在我们那个时代,似乎每个乡下小学都有“复式班”。

  我出生在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我当年就读的小学,是一座只有四间平房外加一个简易厕所的简陋学校。学校只有三个老师,一个年级只有一个班,我们班只有15个学生。四间平房都是泥地,三间做了教室,一间稍微小一点的,是教师办公室。

  那个年代,小学是五年制的,三间教室三个老师,老师和教室都不够,于是便有了“复式班”。所谓“复式班”,就是一间教室里安排两个年级。讲台下,左边两排是高年级,右边两排是低年级。也许老师们都觉得一年级很重要,是学习的关键期,所以只有一年级拥有了完整的教室。一年级的班主任姓黄,是个胖胖的女老师。黄老师啥都教:语文、数学、思想品德、体育,偶尔还有劳动课。在那个农村教师业务素质普遍不高的年代,黄老师在教拼音的时候,起码能分清前鼻音后鼻音、翘舌音和平舌音,这已经很不错了。我大学毕业后当了13年的中学语文老师,虽然平时讲话有很重的家乡口音,但在我们老家,我这样能有意识地念翘舌音和后鼻音,被学生们视为“普通话标准”的老师,一切得归功于黄老师,是她为我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年级和三年级安排在同一个教室,由姓胡的老师教,胡老师也统包一切课程。四年级和五年级一个教室,统包的老师,我们称他为“常老师”。其实“常老师”也姓“胡”,但是为了与另一个“胡老师”区别开来,他就取自己名字中的一个“常”,让我们称他为“常老师”。常老师是个退伍军人,年纪比我父亲大几岁,常年穿着中山装,左胸口袋上插着两三支钢笔,兼着我们小学的校长。

  可能有人会问,“复式班”怎么上课?老师们自有妙招。他将一节课分成两部分,前面20分钟,先让一个年级预习,他给另一个年级上课。上完,他布置作业。剩下的半堂课,他给另一个年级上。那时候,课程简单。低年级的我,常常在预习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听高年级的课。有一次,常老师问了高年级一个数学问题,全班竟然没有一个同学能回答得出来。坐在下面的我真替他们着急,憋不住的我于是直接说了答案。课堂上,常老师表扬了我。但常老师的表扬,是通过抬高一方贬低另一方来进行的。他的原话是这样的:“这个问题,你们竟然没一个答得上来,比你们低一年级的XX都知道。”这引起了部分高年级同学的很大不满。下课的时候,五年级的学习委员、一位平时成绩不错的周姓女生将我堵在厕所里,恶狠狠地问我:“常老师说你这么聪明,那我问你,XX怎么算?”这是一道高难度的数学题,那时候的我,性格可不像现在这般温和。我很不屑地白了她一眼,然后走开了(其实我也不知道怎么算)。

  据说很多聪明的人,都因为上过“复式班”而“跳级”了。我们学校,没有“跳级”的现象。虽然我认为,即使“跳级”,我也能跟得上。但我父亲认为,明明是二年级的智力,却偏偏要去读三年级,是容易“将脑子读伤”的。反正,我按部就班地读完了小学,读得很轻松。平时,当很多同学留下来做作业,特别是有的“学困生”要被老师留下来“关夜学”,我常常会第一个背起书包,骄傲地一路走回家。

  除了到我们班级复读的学生外,15个应届生中,我好像是唯一考上初中的。初中里,倒是碰到了两三个小学同学,但有人说是通过其他途径读的初中,具体原因不详。反正,在我们那个年级,我是成绩最好的。

  “复式班”的日子,我们有大把大把玩的时间,很少有家庭作业。那时候,时间过得特别慢,光阴特别长。岁月悠悠,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