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情商

  ■陶琦

  前两年,英伟达CEO黄仁勋受邀到斯坦福大学为即将毕业的学弟学妹们做演讲,他没有选择说一些激励或者暖心的套话,而是以一个过来人的经验直言劝诫这些名校学子,能进入世界一流大学斯坦福的校门并且毕业拿到学位,已足见他们有多么优秀,其中大部分人接下来还会到硅谷、华尔街工作,金钱、名望、成就、美好的人生,正在向他们招手。

  但是,由于过往在与同辈人的竞争中屡屡取胜,路走得太顺畅,这些名校学子难免会对自己的未来抱有极高的期待,误认为以后的人生也会像已经走过的路一样,所到之处皆为坦途。一旦遇到未如预期的挫折困难,很容易就懵了,难以处理应对变化,缺乏应有的韧性,无法调整心态以增强适应力。所以,黄仁勋“很得罪人”地祝这些学子,未来会有更多的痛苦磨难经历。因为名校生不缺智商和上进心,唯有加强“逆境情商”,提高韧性方面的心理建设。这个过程是没法替代的,只有通过不断挫折、磨难的痛苦经历,才能打破知易行难的桎梏,把握到成功的关键。

  我看完黄仁勋的这段演讲,钦佩他是一个直率而又心思细腻的人,道出了知行哲学的本质。因为人受到挫折,“悲观规避”是人性中一种根深蒂固的本能反应,会害怕再次碰壁遭遇同样的处境,不是每个人都能愈挫愈勇、百折不回的。很多时候,人们还会给自己找理由,把责任归于外部环境或他人,令逃避挫折的行为合理化,于是也就无法修正暴露出来的错误和问题,失去改变状况的可能性。

  黄仁勋不是第一个这样说的人。2017年,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罗伯茨受邀前往儿子的中学毕业典礼上做演讲,他对儿子所在的贵族寄宿制学校的毕业生说:“我不祝愿你们好运!我祝福你们人生旅途中时常运气不佳,唯有如此,你们才能意识到概率和机遇在人生中扮演的角色。”这真不是说些车轱辘话哄骗人玩的“心灵鸡汤”——没有人会喜欢挫折和逆境,但现实中很多人在成长过程里,已经养成了自己固有的一整套思维行为方式,或一直行之有效、无往不利,或已经习惯成自然。

  但人生都难免会有起落,当骤然遇到不同的逆境状况时,其中一些人没有意识到自己固有的思维行为模式,或许并不适用于当下这种情况,于是就无法及时调节、修正自己的欲望与执着,会难以承受挫折和痛苦的淬炼,很容易产生两极分化的表现:要么颓了,要么仍旧一根筋走到底。即使发现了问题,一般人想要及时改变思路,或接受全新观念也并不容易。想要去除我见我执,知道自己输在哪里并且有勇气作出改变,除了须依赖自身反思、修正的能力外,有时候也需要外力的加持,来重构出一条适应新机的道路。逆境有时候就是最好的老师,会逼迫当事人对自己的内在固习进行革新,及时打掉旧有的思维模式,破茧而出。“逆境情商”高的人,就能利用好这个接受失败的过程,并转化为成功的奠基石。

  明永乐年间,杨溥任太子东宫僚属,被明成祖降罪入狱关押了十年。一同入狱的朋僚都恐惧朱棣喜怒无常,说不定哪天就把所有关押的人都杀了,于是忧心忡忡,度日如年,唯有杨溥每天读书如故。朋僚皆难以理解,嘲笑他:现在都已经到这种程度了,你还读书是图什么呢?杨溥答:即便朝闻夕死,也有意义。这段史料堪为“逆境情商”的经典阐释:“逆境情商”低的人遭遇挫折,很容易被恐惧和愤怒击倒,产生被伤害感和无助感,并由此否定一切,引发自我的瓦解。

  相反,“逆境情商”高的人,能够理性直面现有境况构成的挑战,知道出问题必有其因,即使努力后未必能解决,也会有一种把握住了自己命运、无愧于心的平和感。当一个人的内心足够强大坚韧,便不容易被外界事务所主导,除了能决定事业上的成功,甚至还能左右一个人是否快乐。古谚“人无刚骨,安身不牢”,诠释的就是同样的道理。杨溥坦然面对挫折和逆境,便有一个很好的结果:当他结束十年牢狱生涯后,接连辅佐仁宗、宣宗、英宗三朝,并在英宗朝出任首辅,成为明代贤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