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古灌区,农耕文明通古今

——写在《世遗之光松古流》出版之际

  黄金花

  江河治理千秋业,水利文脉贯古今。

  “松阳熟,处州足”,见证“处州粮仓”的《世遗之光松古流——松古灌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解读与档案集萃》于2024年12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探寻中国县域农耕文明脉络的珍贵钥匙。

  该书为浙江省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专项资金支持项目,由松阳县水利局和松阳县档案馆(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联合编纂,系统展现了松古灌区作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历史文脉、工程智慧和当代价值。

  2022年10月6日,浙江省松阳县松古灌区入选第九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为浙江省第7个获此殊荣的灌溉工程。松阳县由此拥有了第一张世界级金名片,丽水市成为全国第一个拥有两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设区市,松阴溪成为世界上唯一一条拥有两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河流。

  松阳县是“丽水之始、处州之根”,自秦汉时期开始,松阳先民就因地制宜、因地治水,巧妙利用自然地形地势、水源条件,在松阴溪流域依势筑堰建渠,分片“开圳引水”,逐步建成以松阴溪主支流为水源,堰堤密布、圳渠交错的灌溉网络。

  至明清时期,灌溉工程体系臻于完善,两千年来不同时期修建的引水、蓄水、配水、提水等水利工程,在松古大地上构筑起了“堰塘井渠合理布置、引蓄灌排有序组织”的长藤结瓜式庞大灌溉网络,并且创造性地建立了“七三立项法”“汴石分水”“堰董制”“圳田制”“水权交易”等灌区管理制度,在历史上缔造出“松阳熟,处州足”“处州粮仓”美誉,绘就了一幅幅松阳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的生动画卷。时至今日,松古灌区内数百座古代水利工程仍在发挥作用,灌溉滋润着16.6万亩良田和24万松阳人民,被专家誉为中小流域古代灌溉工程典范和特色鲜明的灌溉工程遗产“活态博物馆”。

  松古灌区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关键之处在于数百年前遗留的以堰圳为主的大量灌溉工程遗产(址)、灌区制度体系及相关的榜文、碑刻等档案资料。

  《世遗之光松古流》汇集了松古灌区灌溉工程遗产历史以来的各类工程遗产和档案史料,篇章结构包括工程遗产、文献碑刻、民间传说、民俗水事、治水人物、杂论丛谈、申遗实录、媒体报道、治水年表等,涵盖了松古灌区的历史变迁、建设技术、管理机制等多方面的内容。编纂过程中,松阳县档案馆还向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松阳民间档案文献收藏家采集了一批珍贵档案史料,如《清代芳溪古堰簿》《清代松阳县青绿山水地图》和数十份清至民国官方告示榜文以及民间契约文书等,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松古灌区的档案史料。

  近年来,松阳县委、县政府积极推进“文化强县”建设,高度重视传统农耕文明和特色灌溉文化的挖掘、传承与保护工作,致力于让这座千年古县重新焕发蓬勃活力和独特魅力。这本书既是对松古灌区历史遗存、时代变迁、文化根脉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一种有效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对于宣传和彰显松阳文脉与个性,促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大有裨益;对于推进区域水利史研究、水文化遗产保护及农耕文明传承具有重要价值,为研究我国中小流域古代水利发展模式提供了新的学术视角与史实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