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盈盈暖工棚

  马晓炜

  冬天是农闲期,也是清理河床、加固堤坝、维保泵站的黄金期。由于家乡地处水洼地带,为了保证村庄和农田免遭洪灾,乡里年年组织成千上万的劳力兴修水利。劳工名额派到各家,假如不去,不仅要扣减工分,还要另外出钱补偿。

  我上初二那年,父亲在外打工,母亲患病在床。眼看左邻右舍都派了壮劳力去投入声势浩大的水利工程,想到无劳力可出,本已穷得叮当响的家得挤钱上交村里,母亲急得抹眼泪。作为家中长子,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我说服母亲,向学校请假,意气风发地跑去当“挑河工”。所谓“挑河工”,就是将淤泥从河底运到高高的河堤上,不是肩挑,就是筐抬。虽然工序不复杂,但淤泥又湿又重,做起来异常艰难。不用说负重前行了,即使空手从河底爬上陡峭的堤坝都有些吃力。半天时间不到,我的手掌磨出了血泡,腰累得直不起来。

  与白天的劳累相比,夜晚也是难熬,数十个人拥挤在一个临时搭建的简易工棚,棚子里连个像样的照明设施都没有,唯一的亮光是盏忽闪忽闪的马灯,夜显得格外寒冷和漫长。于是,大人们靠打牌、侃大山打发时光。对我这个涉世未深的孩子,很少有人愿意与我交流。

  最初两天,我累得钻进被窝就睡得酣畅淋漓,渐渐适应后,想到一天天落下的功课,焦虑得难以入眠,便摸出语文书凑到马灯前开启了自学模式。虽然离开校园没几天,但当我打开熟悉的课本,每一篇课文,每一个文字,对于此刻的我来说,是雨露、是甘泉、是希望,心底那颗僵化麻木的心,瞬间被激活、浸润。我忘记了身处工棚,不知不觉由默读、轻读到大声朗读了起来。嘈杂凌乱的工棚,立即被我的读书声淹没,像波涛翻滚的海浪消停了下来。

  “书读得这么带劲,大伙儿闲着也是闲着,不如给俺们好好念念!”邻居赵大爷的提议,招来众人的随声附和。我也没推辞,继续高声诵读。书本上的内容,没有多少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乡亲们却听得津津有味,特别是那些曾经上过学的,当听到熟悉的课文后,不免发出“青春远去、岁月易老”的感叹。那晚,棚外冷月高悬,寒风凛冽,但工棚里书香氤氲、暖意融融。

  接下来,乡亲们每晚都催促我读书给他们听,听书俨然成了他们最喜欢的娱乐方式。正当我把所带课本读完,面临无书可读之际,村上吴会计去乡里开会,竟然带回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这本书我早有耳闻,没想到在这儿邂逅,这简直就是“泼天的富贵”。我主动向吴会计请缨,书照样由我来读。也许是该书的内容实在太精彩,连隔壁工棚的乡亲们也被吸引过来“围听”。现在想起,孙少安、孙少平兄弟的命运,与当时许多乡邻们的命运又是何其得相似。

  我的付出没想到会有意外收获。自从开启“听书”活动,工棚里再也没人打牌了。为了便于我读书,他们还自觉将马灯擦得亮亮的,早早放到我面前。白天干活时,更是拣最轻的活让我干。不仅如此,我读书的事引起了上级的关注,乡领导在工地大喇叭里,对我们村,也对我进行了表扬,号召其他村向我们村看齐。被表扬的那一刻,我第一次体会到了读书赢得别人尊重的滋味。只是在我心里,仍是盼着工程早点结束,这样就能重返校园了。于我心心念念中,工程很快竣工了,我飞一般回到了阔别多日的课堂,可工棚读书的那段温馨时光,却永远留在我记忆深处,且无比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