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店不开了,花继续开

——重读《我与地坛》

  潘佳乐

  我喜欢晚秋的公园,自然万物被渲染成暖色调,漫步在落叶上,踩出清脆的响声,看着孩童洋溢着幸福的笑脸在大自然中捡秋,用树枝串起“秋日烤串”。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身体和灵魂都禁锢在钢筋水泥森林里,“公园20分钟效应”让人感受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豁然开朗,身心可以得到快充式的放松疗愈。

  那天心情烦闷在公园里放空,回想起中学课本上学过的《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环境和此时很相似,回家后翻出《我与地坛》重新感受作者的心境,后又将整本书重新品读。学生时期匆忙赶路,对文章的分析与理解大多是为了应付考试,只读其字未知其深意,过于年轻的生命难以轻易参透这其中包含着的关于生与死的哲思道理,直到现在才深深感知那些平凡却意味悠长的句子。

  《我与地坛》是经得起反复细读的作品,我们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去品读,都会有不同的感悟。它也是史铁生先生的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以其富含哲理的自述式语言和独到视角,突破了传统散文的框架,巧妙融合了抒情、描景、叙事与议论,深情表达了对母亲的缅怀,同时深刻探寻了苦难与生命的意义。

  文中字字不提母爱,可句句是对母亲的怀念。对于母亲,史铁生先生说:“她不是那种只懂得疼爱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孩子因饱受病痛折磨产生的痛苦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当孩子暴怒无常、发泄情绪时,母亲则是静静地守望,悉心地守护,耐心地引导,直到多年后史铁生先生才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如果说地坛如黑洞一般吸纳了他身上的苦闷与痛苦,那么母亲则给予了他无尽的力量和勇气,我也读懂了唯有爱能满溢出黑洞,爱比这世上一切你我所能想到的更巨大。

  我们无法探知生命的长度,但可以累积生命的厚度。史铁生的一生都在与病魔做抗争,但却以新高度诠释了生命的温度。21岁,下肢瘫痪,女友因家人极力反对而离去,三次自杀未果;26岁,母亲因病去世;30岁,多病齐发,双肾患病;40岁,出版《我与地坛》,轰动文坛;47岁,确诊尿毒症,靠透析维持生命;59岁,突发脑溢血,临终前捐献出肝脏和眼角膜给两位病人,而大脑和脊髓用在了医学研究上。史铁生先生的半辈子都被囚禁在四方轮椅上,或许上天给他锁上了门、关上了窗,留下了一片黑暗,可他以笔为剑,开辟出一条光明之路。他曾自嘲“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从1979年开始,他坐在轮椅上创作了350万字文学作品,自渡自愈,剖析自己,与命运和解,他的作品也普渡了众生,给了那些绝望的人更多生的希望,为他人铺开一条充满光明的救赎之路。

  我们都拥有不完美的人生,或许不完美也是一种完美。太过平坦顺利的人生,会让幸福变得习以为常,让人陷入一种虚无的状态,虚无也会让人麻木和痛苦。不如坦然面对人生中的不幸,从不屈中获得骄傲,从苦难中提取幸福,从虚无中创造意义。“苦难既然把我推到了悬崖的边缘,那么就让我在这悬崖边坐下来,顺便看看悬崖下的流岚雾霭,唱支歌给你听。”这是一种智慧的生活态度,他用灵魂托着残损的躯体,在地坛中领悟生命的奥秘。他是被地坛挖出的一块残缺的美玉,上面布满了裂痕,当光透过时便会绽放生命的光华。他的身上散发着被地坛浸润的苍松、柏杨的清凉气息,而地坛也已注入了史铁生的精神和灵魂,地坛荒芜但不荒废,也正如他自身一样残缺但不腐朽。

  “但是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有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那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当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吗?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花店不开了,但花会继续开,当花想开时,世界会同它一起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