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之外的故事
![]() |
2021年8月10日《春秋》版 |
□杨振华
今年10月金秋的一天,我收到一条特别的短信。这是一个陌生人发来的短信,甚至没有自报家门。
来短信者搜索到我在《联谊报》上发表的《丹心长照碧湖青》一文,文中写到抗战时发生在德清的非常惨烈的罗安桥之战,而战斗中殉国的分队长尹秀水,应该是来信人的二爷爷。尹秀水是嵊县人,19岁参军,阵亡时年仅22岁。当年家人得知其在德清与日军战斗中阵亡,悲痛万分,但战乱年代交通不便,无法赶来认领遗骸。他们的爷爷在世时经常聊起二弟,每次都泪如雨下,希望后人有机会到德清找到当年二爷爷的遗迹。他们一直未找到相关信息,尽管浙江档案馆《民国浙江阵亡将士名录》里有明确的登记。这次他们看到我的文章,激动万分,恳请我协助寻找尹秀水的事迹遗迹,好了却悬在心头的一个愿望。
对于一位为国捐躯的烈士亲属发出的求助,自然不容推辞,何况烈士的鲜血是洒在我的家乡——德清的土地上。只是我掌握的尹秀水烈士的资料有限,均出自冯措宇先生的《记新塘之战》手稿。这份手稿收藏在德清档案馆,详细记录了1942年1月29日德清县县长朱希率领游击队与敌军血战德清新塘的事迹。当时,我部只有200多人,面临5倍之敌的围剿,朱希县长临危不乱,战术运用自如,纵横十余里,在大敌重围中反客为主,成功击退敌军。其中罗安桥战斗是一次重要的战斗。两个游击小分队与敌激战3个小时,分队长尹秀水中弹后仍手持炸弹挺身掷敌,另一分队长刘汉民左臂被敌刀所断仍用右臂执枪而战,都壮烈牺牲。在罗安桥战斗中,我方战士13人为国成仁,击毙敌军23人。战斗结束的第二天,烈士的遗骸被安葬在士林桥南的土地上。
冯措宇先生抗战时曾参加淞沪会战,时任德清县政府主任秘书,协助朱希县长主持县政府日常事务,跟随朱县长转战浙西大地。他撰写的《记新塘之战》手稿是一个亲历者对这段抗战往事的实录,可惜手稿遗失了一页,部分文字缺失,但罗安桥战斗的记录是完整的。冯先生的文字精到而感人,嵌入了一名战士的真情实感——对战友英勇杀敌的无限崇敬,对战友壮烈牺牲的扼腕叹息。80多年过去了,读这些文字仍给人穿越时空之感,当年抗战勇士们的英勇壮举宛在眼前。2021年,德清作协编辑《德清文学百年卷1921~2020》,我毫不犹豫把这篇纪实作品选编到集子里,向这些英雄致敬。
那么,除了冯措宇的文字,还有没有尹秀水等烈士的相关记录?在德清的烈士名录里有没有尹秀水的名字?在如今的新市镇士林村有没有留存这些烈士的遗迹?写作《丹心长照碧湖青》的时候,我只是关注了抗战时活跃在浙西的戈亭诗派的诗人们,尹秀水不是诗派成员,自然没有深究他的史迹,没有前往罗安桥实地考察,但现在问题摆在面前,希望心头的这些疑问得到解答。
我把陌生人的短信转发给有关部门的朋友,希望得到专业人士的帮助。但回答是,他们那里没有任何记载,德清的烈士名录也没有尹秀水等英烈的姓名。
我联系新市镇人大主席张水红女士,她梳理了可能的知情者,建议我联络一下原新市成校校长朱金彪先生,他是新市地方文史专家,老家就在新塘村——发生过新塘之战的地方。我与朱校长是熟识的,就给他打电话,询问关于罗安桥战斗及烈士墓的情况。他说,罗安桥就在士林街西南的新德公路(德桐线)上,原是石桥,现为水泥公路桥。他的爷爷曾给他讲过罗安桥战斗的情况;当年的罗安桥边,芦苇丛生,我方游击军和日军在罗安桥头相遇对峙,日军从桥南进攻,我军在桥北抗击。他还提到一个细节,游击军乘夜色,双手扳石桥上沿偷渡过河,打了敌军一个措手不及,摧毁了敌军一处重火力,这是冯措宇文没有提到的。至于士林桥南的烈士墓,如今是没有踪迹了,先是旁边建了茧站,后来新建农具厂,墓地就被平整为厂区的一角了;到上世纪90年代,企业转制,农具厂成了私企,现在那里是一家生产饲料的工厂。
不管如何,关于尹秀水烈士在德清的遗迹找到了一些线索。虽旧迹早已湮没,但他们战斗过的罗安桥桥址是明确的,他们的墓地原址的大致方位也是清楚的。我在手机上加陌生人为微信好友。微信头像显示,那个陌生人是一位女士,名叫尹敬雯。我把冯措宇的《记新塘之战》的电子文档发她,把朱校长提供的信息也告诉她。表示如果他们来德清寻访亲人的遗迹,可以联系我,我愿意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得益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尹敬雯的家人根据我提供的信息甚至直接找到了士林村的村民姚荣泉先生。姚先生办了一个野钓场,地点就在发生罗安桥战斗的河边,他给钓鱼场取名为士林罗安桥野钓场,并通过抖音发布短视频为自己吆喝。尹女士的家人在手机上搜索“罗安桥”的信息,与抖音上的姚先生不期而遇。
尹女士告诉我,姚先生非常热心,帮助他们找到了村里2位90多岁的老人,老人还清楚地记得罗安桥战斗激烈的枪炮声,记得有多名战士的鲜血洒在罗安桥头,记得士林桥南烈士墓的具体位置,记得是村民协助游击军用船运送烈士忠骸去墓地安葬的。姚先生希望他们尽快前去,乘着老人身体还健朗、记忆还清晰,可以带他们去现场看看。
尹女士一家决定11月初的那个周六从嵊州赶来德清士林,寻访二爷爷尹秀水的遗迹并祭拜英灵。我决定周六去罗安桥和他们会合,一起实地探访烈士们的遗踪,好解除心头的疑问。
那天上午,驱车赶到罗安桥时,尹女士一家刚下湖杭高速,我就在桥西的树荫下等候他们。一位中年男子从简易用房内走出,就与其寒暄起来,不想他就是尹女士联络的姚先生,我们就聊起罗安桥的往事。
不久,尹女士一家前来会合。我和姚先生开车到士林村里接那位身体健朗的老人,请他过来说说记忆里的罗安桥故事。老人姓陆名凤法,今年94岁,是姚先生的邻居爷爷,他的家就在罗安桥北几百米的地方。我们搀扶着老人,来到罗安桥北堍东边的树林。一片秋林,少些落叶,斑斓的秋色爬上树梢;一线河岸,一岸野草,蜿蜒向东延伸。这里已经没有老石桥的痕迹,只有一边新德公路上飞驰而过的车影。82年前,一场惨烈的战斗在此进行。陆凤法回忆,当时他只有12岁,枪炮声连续不断,但少年的好奇心胜过对战争的恐惧,远远地窥探,战斗结束后赶到桥边看个究竟,战士们的鲜血染红了桥头的石板,村民们把烈士的遗骸抬到木船上……他还用手杖指点,北边的高地是游击军架设机枪的地方,石桥应就在靠近公路桥的地方。
在河边,尹女士一家焚香祭奠他们的二爷爷尹秀水烈士,告慰那些远去烈士们的英灵,也告慰他们的爷爷,终于找到了他的二弟为国捐躯的地方,完成了爷爷的遗愿。为让大家重温尹秀水等战士在这里英勇奋战而成仁的史迹,我选读了《记新塘之战》中的片段:
尹部士兵至此已有伤亡,尹亦被弹,势稍却。敌遂乘隙冲入桥头,尹大呼而前,手(持)炸弹挺身而掷,敌为气夺,倒走如潮。惟尹竟又胸部中弹不能再战矣,因左顾刘汉民而呼曰:“我负司令,君好为之!在未奉后命以前,此桥不可失也。”刘为泣下,自挟轻机枪麾众而前,与敌反覆肉搏,左臂为敌刀所断,右手仍执木壳(枪)以战,相持达三小时,桥失而复得者四。
读这些悲壮的文字,我的内心又一次被撼动,烈士们前赴后继的身影宛在眼前,尹秀水烈士的呼声如在耳畔,他生命最后的愿望是希望战友们坚守阵地、抗击敌寇。所有在场的人都神情肃穆,为之动容。
随后,我们前往士林桥。士林桥,位于士林集镇西南,桥北是士林大庙,有天王殿、土主殿等建筑;桥南就是那家饲料厂,还有几户民居。陆凤法老人用手杖点向饲料厂的后墙处,说这里就是当年烈士的葬身之地。边上的居民纷纷围拢过来,听说我们寻访烈士墓遗迹,就告诉我们:新建饲料厂时曾出土不少尸骨,遗憾的是被当作无主坟地处理了;墓东的河边原本还有一座戏台。江南水乡的戏台往往建在寺庙前的河边,人们坐船看戏,与鲁迅先生在《社戏》里写的一样。这些烈士的英灵曾与当地的百姓一道每年分享传统戏曲或优雅或激越的唱腔。
烈士墓已经没有踪迹了,但尹秀水等烈士的葬身之地找到了。尹秀水的亲属在这士林桥南的河岸边挖了一抔泥土,用红布小心翼翼地包好,准备带回嵊州。尹秀水等烈士的英灵已经融入了这片土地,那抔泥土代表了一个抗日战士的灵魂,存盘了关于尹秀水的所有生命信息,他手持炸弹奋力掷向敌军的身姿,他用最后的力气发出的呼喊声。尹秀水的英灵将跟随他的亲人回归故乡,在养育他的山水之间入土为安。
真是没有想到,《丹心长照碧湖青》中的一段文字,竟牵系出一家人寻找亲人遗踪的故事。让人欣慰的是,尹女士一家几代人的夙愿得以实现。
我感到,冥冥之中,似乎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在推动我们每一个人。80多年前,冯措宇先生写下《记新塘之战》的手稿;80多年后,我读他的手稿,并把他记载尹秀水等烈士的壮举和罗安桥的地名嵌入到我的文字里。而士林姚荣泉先生,恰恰把自己新办的钓场以罗安桥命名。世界真是一个奇妙的磁场,把原本互不相干的人链接在一起了。
几天后,我询问尹女士,是否有她二爷爷的身前照片,她说曾有几张戎装照,但在特殊时期抄家时被烧毁了。她还发来浙江档案馆民国抗战浙江阵亡将士名录里尹秀水的截图,可知尹秀水生前隶属“浙保独二大队二中队”,军衔少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