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玉环小食》吃遍岛城美食

  张凌瑞

  我国各地的饮食风味形成,几乎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晋朝张华在《博物志》中说:“东南之人食水产,西北之人食陆畜。”“食水产者,龟蛤螺蚌以为珍味,不觉其腥也……”地理环境、气候、物产、饮食风俗是构成各地食品风味特色的基础。小吃就地取材,能够突出反映当地的物质文化及社会生活风貌,是一个地区不可或缺的重要特色,更是游子难忘的乡愁。地方特色小吃做工讲究、精工细作,绝非只是在三餐之间填饱肚子的层次,而是美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具备反映社会发展、历史进程、道德伦理观念变化、民族审美观念等文化内涵。

  玉环,地处浙东南沿海,山环海绕,海洋资源丰富,海鲜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在商周时便有先民繁衍生息,古为瓯越地,唐宋为温台海丝节点之一,明清两次迁徙,至清雍正年间展复设厅,招徕大量外来民众前来开垦。不同语言、习俗的碰撞、融合,从而,特有的海洋文化、农耕文化、移民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惠养浸润一代又一代人。东海是孕育玉环饮食文化的摇篮,海岛风情、习俗、信仰是构成玉环饮食文化的基本要素。玉环小吃集闽、温、台沿海饮食文化于一身,体现玉环人的性格与人文印记。从玉环小吃的生产生活状况、食材来源及食物结构来看,港南以坎门海味小吃为代表,港北以楚门粉类小吃为代表,分别体现一种海洋饮食文化与农耕饮食文化。

  21世纪,是文化赋能的世纪。因为文化已经深刻地融入城市发展的肌理,嵌入城市更新的细胞中,并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地方特色小吃被列为非遗,是非遗项目与时俱进的革新与创造的深刻体现,对讲好非遗故事、让城市文化更具烟火气也具有现实意义。玉环特色小吃众多,如坎门区域的小吃已打包列入地方非遗名录。当前玉环大力开展城市更新之际,《玉环小食》一书面世,旨在通过挖掘本土地方特色小吃、丰厚非遗名录,确保玉环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这是一种文化自觉,更是对玉环市进行的文化资源盘点,有助于构建有机文化生态单元,保存文化记忆,复兴文化价值观,促进文化融入市民生活,实现文化发展与城市成长同步。

  该书分六个章节58个篇幅,共搜集了40余个地方特色小吃,分别以“总起、由海而生、渔海食俗、风味随谭、农耕遗韵、收尾”,从历史脉络、非遗栏目、现场叙述、文化记忆、研究考证等多角度来描述,部分小吃还附带制作程序。此书不仅是地方小吃的非遗名录,也是一本地方风物文集、摄影集与厨房指导书。作者通过现场体验、田野调查,以及多年的积累,从人间烟火中挖掘书卷气。

  玉环是个很有地方特色的海岛城市,历史上多次的大规模人口迁徙,造成来自不同地域人口的集聚,从而导致多元文化的碰撞,产生了各种风味小吃。从这些小吃可清晰看见血脉与牵绊。如果将玉环饮食文化比作一个轴,那么最典型的坎门与楚门就像这个轴的两端,一头是渔海文化的代表,一头是农耕文化的典型,玉城就是这个轴的中间,挑起了这个大轴。大麦屿、清港、沙门、芦浦、龙溪、干江、鸡山、海山等乡镇便是轴上的不同刻度,饮食文化在这个轴上随时光流转早已融合,不同的特色小吃都能随处可遇。玉环凭其山海之利,盛产诸多山珍海味,如鸡山岛的海鲜,无人不称赞:“鸡山归来不言鲜。”那是大餐,不属于本书搜集范围,《玉环小食》“抓小放大”,所以没有纳入大餐美食。

  当前是读图时代,图片与文字搭配,起着互为表里、相互印证的作用,才是一个整体,献给人们以美好的回忆。《玉环小食》的每篇文章都有相应的现场实拍照片,让读者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这是拍摄者不辞辛苦深入实地,抓住了美食最美好的瞬间予以定格。

  《玉环小食》最能体现本土文化。今年8月,在玉环市举办的“浙江省乡村‘五创’行动暨海岛公园2.0建设主题活动”现场会上,作为了玉环市文广旅体局赠送来宾的一份伴手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