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城》:时代的芸芸众生
茹金
刚读完余华的《文城》时,我的感觉有些割裂。一方面我觉得故事并不吸引人,很平常的事情,居然写了这么多页;另一方面又觉得书中蕴含的东西太多,又沉又清,让人不禁去思考琢磨。
看第一部分的时候,以为主角是林祥福,可是看到第二部分才会发现,真正的主角是纪小美。
整本书都是围绕着纪小美的人生展开,林祥福不过是小美人生中一段美好又遗憾的错过插曲,即使最后小美和阿强为他祈福时冻死在雪灾中,也不能掩盖这样的事情。
很多人不喜欢纪小美,理由之一就是觉得她对林祥福太渣了。既然不能在一起,为何还要两次三番地出现,并给林祥福以能生活在一起的希望呢?
我想说,读懂纪小美的一生,其实也就能明白在时代之殇下,人的选择如何渺小,人们的命运如何轻佻,芸芸众生不过是一时风景,一时明亮或阴暗。
纪小美出生的家庭是一个多一口人都要愁下顿饭在哪里的人家。所以,当纪小美被溪镇的纺织大户沈家看上时,全家都很高兴。因为做沈家的童养媳就意味着自此以后纪小美可以过吃穿不愁的生活。
纪家是那个无政府时代众多家庭的真实缩影。人们活着只为了基本的生存,能活下去才是人生第一位。
可是纪小美是一个才十几岁的孩子,看到沈家送来的新衣时,她感受到的是从未有过的开心,那是小孩子对美好事物的自然感知;当到了沈家新衣服被收回时,只有孩子般的无助,以为自己做了错事,那努力做事,应该会有奖赏。
谁想到当婆婆觉得小美确实懂事能干,再把衣服拿出来给她穿的时候,衣服都短小了,穿着已经不合身了。
看到这个情节的时候,一股悲凉从心底滋生。有人会说这个婆婆真可恶,明明小美很勤快,还这样苛刻地对小美。
可是那个时代,女性地位本来就处于低下位置,而且童养媳其实就是贫苦人家“卖女儿”到富人家里做劳力——儿媳要看婆婆的脸色行事吃饭,是自古以来天经地义的陋习。
后来因为沈家父子太过明显的偏袒,引起了婆婆心底的争强好胜。本想吓唬和压制一下小美,却被沈家父子俩逼到了非要决一胜负的地步不可。自然阿强会选择母亲,但是一段时间后,阿强还是不舍小美,卷走家里的钱财找回了小美,只是不敢回家,而是带小美“私奔”。
正因为阿强这种不成熟的偏爱,让纪小美遇到林祥福这样的好人后,也不能丢掉阿强,独自享受与林祥福生活在一起的好。
对于小美来讲,阿强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个给她无条件的爱与好的人。即使阿强是个畏惧母亲、没有手艺、没有主意的男人,但是对于小美,阿强确实是倾尽所有,即使境遇和叫花子相当时,还心甘情愿地等待小美的归来。
而对于林祥福,小美心里更多的应该是感激。毕竟在小美和阿强走投无路时,是林祥福收留了他们。在小美背弃又归来的时候,又是林祥福毫无批判地接受了她。小美自然也懂得林祥福是最适合她的归宿,但是她没办法,也不能丢下已经一无所有的阿强——也许是爱情,也许是亲情,总之纪小美与沈祖强是没办法割舍的一体。
小美为什么非要回到林祥福这里生下孩子呢?这也是传统思想中无后为大的悲哀。小美心底的善良觉得,自己已经对不起林祥福,如果再把孩子带走,就是更大的对不起。这是林祥福的孩子,她希望给林祥福留下血脉,这是她能想到的唯一的补偿方式。
作者余华在座谈会上提到林祥福的寻找,有说如果林祥福找了一段时间放弃了,回到北方,他的生活就会好吗?其实不然。
清末民初时,政局混乱,世间荒蛮,人们为了生存可以穷尽人性。
书里有大段描写以张一斧为代表的土匪是多么残酷血腥,也花了很大笔墨描写军队到达溪镇时的荒诞、耻辱,这些其实都在点明时代之殇下很难成全个人的幸福。
如果小美抛弃阿强,跟了林祥福,他们的生活也未必如相处的那一年那样美好;即使林祥福放弃寻找,回到北方,也可能在老家遭遇与溪镇里遭遇过的抢劫、绑票、兵战等类似事情。
“人生就是自己的往事和他人的序章。时代的洪流推着每个人做出各自的选择。”
书籍腰封上这句话很真切地道出这个故事想要表达的内容。芸芸众生自有选择,可是众多选择是被时代裹挟着的。
林祥福、陈永良、李美莲这些人物属于纯善的代表;张一斧属于纯恶;顾益民、和尚等善中又藏着一些现下看来不好的品质。
“人是复杂的,强硬的道德判断,无法真正理解人。”宏观的时代窥视下,人性复杂尽得显现。在时代的洪流之下,只能尽力无愧于心,以能力有限的方式完成这一生。
话说,林祥福最后死去时应该是幸福的。他是为义而死,死后自己的棺材又路过了小美埋葬的地方,也许这是林祥福和小美另一种“圆满”地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