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友信:写八股文写出了名堂
![]() |
| 胡友信画像 |
□朱炜
胡友信,明正德十一年(1516)生,字成之,号思泉,湖州人,家居德清老县城北界文昌坊。他少负鸿才,博通经史,学有根柢,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举人,明隆庆二年(1568)进士,著有《天一山稿》,《明史》“文苑”有传。
胡友信能青史留名,列入“文苑”人物,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的制义文章独树一帜,影响深远。
科举取士,主要考试内容是儒家经义,以四书五经文句命题,阐释义理。所谓制义,要求考生讲明所学的某种经书中的某项道理。制义文章俗称八股文。明代举子业最擅名者,王唐归胡也。前则王守溪(鏊)、唐荆川(顺之),后则归震川(有光)、胡思泉,此四人为一代之冠。无论王、唐,还是归、胡,都企图以古文笔法来提高八股文的写作。胡友信,与王守溪、唐荆川、归震川并称“明四家”。此外,有将胡友信与杨起元、汤显祖、薛方山、瞿景淳等先后齐名的另四位,合称“明八家”。汤显祖以戏曲著名,八股文也卓然可称,曾指出:“时文字能于笔墨之外言所欲言者,三人而已,归太仆(有光)之长句,诸君燮之绪音,胡天一(友信)之奇想,各有其病,天下莫敢望焉。”其中,诸燮是余姚人,上承归有光,下启胡友信。能与笔墨之外言所欲言者,非八股文之功能,而是散文、诗词等文学作品之特点,可见归有光、诸燮、胡友信的时文与古文已相融合。清代学者高塘在《明文钞》序中说:“文至隆(隆庆)、万(万历),变化、治之老法而行之以机,变正、嘉之朴实而运之以巧……首曰胡思泉,铜墙铁壁之称,前人以之追配太仆(归有光)也。”
胡友信,处明嘉靖、隆庆之间,他的文章原本经术,沛然出之,雄深博大,虽无长篇大论,局敛而气自开拓,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卓然自立。胡友信的八股文具有理真义精的特点,虽受时代风尚的影响,他不再恪遵传注,对经文的理解也参入己意,又善用机法,以文句齐整、音调铿锵、手法新奇见长。胡友信的文章气势或不如归有光宏大,但说理比归有光显豁通达,用意比唐顺之奇特,因他注重炼局炼意。
胡友信的八股文特征之一是其文无不肖题。作八股文,要讲题理、题神,因为各题都有其形貌,所作之文必与之相称,而后才能肖题。他的代表作《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便是八股文肖题的典范。
胡友信的八股文特征之二是布局宏阔,精神一气贯注,使其文具有浑浩流转之势,而又能出经入史,典雅纯正。他的代表作《书同文行同伦》,便是这方面的范例。
胡友信的八股文特征之三是融液经史,以古文为时文,重视移植古文的写作方法,对传统的八股文体式有所突破。他的代表作《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一章》《天下有道 一章》,非常人所能及。
因此,胡友信的八股文被选入明代各种选本,很多士子都以胡友信的文章为范本,揣摩学习,以图仕进有成。及至清代,仍有不少读书人作文宗法之。
可以说,胡友信大半生都用在了钻研制义、考取功名上,进士及第后,即赴任广东顺德知县。他在任上政绩斐然,显示出很强的行政管理水平,不能不说长期的八股时文写作对他确实起到了培育作用。他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立身处世,皆以儒家道德价值观规范自己。他治县如同治家,修弊举堕,城池、学校咸为更新,又亲自督课邑中子弟,广施教化,后学撰有《名宦思泉公报功祠记》云:“公自昔工于时制,独解真诠,朔望进诸生于明伦堂,授以玄奥及所自制,以示程式,比师生入见于公署后堂,命坐听讲,诘以别义十数章,亹亹忘倦。”明隆庆六年(1572),胡友信卒于官,士民立祠奉祀,归葬德清吴羌山之阴蒋湾圩。对于胡友信其人其事,清代诗人罗惇衍有咏史诗云:“大邑治来等小鲜,以宽为治以严先。萑苻迹敛惊雷鼓,粟米欢输却月钱。文媲王唐皆卓卓,养成子弟亦翩翩。有明经义谁宗主,懋绩歌时尚伟然。”
明隆庆、万历后,文学化了的八股文成为文坛的主流,许多名家的八股文被学界与古文等同而视。遗憾的是,胡友信后期做了一县之父母官,陷于冗务之中,无暇充分展现个人文学才华,以致在古文创作上较少建树。
胡友信虽非德清胡氏始迁祖,但胡氏后人以胡友信起家,是为书香门第的标志。胡友信孙辈中有胡公角,明天启四年(1624)举人,肆力史、诸子百家之文,振笔有胡友信之风;又有胡麟生,明崇祯元年(1628)进士,曾官礼部给事中。胡友信曾孙胡渭,一代历史地理学大家,著有《禹贡锥指》。胡友信玄孙胡会恩,高中清康熙十五年(1676)榜眼,官至刑部尚书,以勤慎著称。胡友信来孙胡彦颖,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进士,曾官翰林院编修,为德清清溪书院首任掌教。
清康熙帝曾问及胡会恩家世,胡会恩以高祖胡友信答对。康熙帝即御书“名文实政”四大字赐之,俾额宗祠,以光闾里。胡会恩有《锥指纪恩》专记此事,并述家史:“臣会恩先世恒为士,自高祖友信以明隆庆间进士起家,为顺德令,政绩茂著,粤人至今尸祝,而文章为世所宗,与归太仆有光齐名。嗣后,科第蝉联。臣父前进士给事中麟生,今诰赠兵部左侍郎者,其文章亦饶有家法。太学生胡渭,臣父之再从弟,而臣会恩同高祖之叔父也,叔祖前甲子举人公角,即世叔之父。渭以孤童攻制义,苦心钻研,寒暑不辍,臣父夙器之,谓其技必售,命臣从讲肆受业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