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孝的润化》:持爱以行

  沈伊帆

  百善孝为先,慈为善之本。慈孝之心,人皆有之。慈孝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自盘古开天辟地,三皇五帝建邦立国开始,华夏大地就已经深深打上了慈孝文化的烙印。上古传说中就有舜孝于亲的故事,甲骨文中已经有了“孝”的字形。

  长篇报告文学《慈孝的润化》以生动鲜活的情感故事、丰厚灵动的艺术呈现,书写浙江省仙居县在“八八战略”指引下,弘扬慈孝文化、促进基层治理,着力推进农村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的“四治融合”历程。作者陆原和张光剑记录仙居县内践行慈孝文化的典型村庄和典型人物,以具体翔实的村庄故事和人物故事,展现仙居县创建“孝慈仙居”、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的努力以及显著成效。

  从慈孝发端的扶弱敬老、互相关爱的精神品德,成为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基石,是中华文明绵延发展、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断的根脉。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那些耳熟能详的慈孝故事,成为百姓美好的精神食粮,淬炼美好的灵魂。数百年来,仙居的一代代百姓,将慈孝文化发扬光大,优秀传统美德滋润乡风文明,一个个慈孝典型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

  在《慈孝的润化》里,我们可以看到村妇严雪花以爱之名,在38年时间里陆续抚养了140多个弃婴,她需要付出多少精力才能让阳光照到被遗忘的角落,又需要多强的毅力才能年复一年坚持下来?支撑严雪花几十年不停歇收养弃婴的,既有她宽广的慈爱情怀,又有她高尚的仁善精神。我们还可以看到村干部金永奇带领着新罗村的村民,凭着愚公移山的精神,整整花了两年多的时间,硬是开凿出了长达7公里的盘山公路。还有向上之“孝”,向下之“慈”,宁愿放弃挣钱的工作,也要回家关照儿子学业的王雪娟……细读《慈孝的润化》,有人越过山脊放飞展翅欲翔的“苍鹰”,有人冲破黑暗让“陪伴”向阳而生,亦有人遥寄“乡思”铺设万里“同心路”。

  作者陆原和张光剑在4年多的创作时间里,克服各种困难,深入全县20个乡镇(街道)的40多个村庄,走访20多个部门,采访500多人次,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并数易其稿创作出这部近25万字的作品,这不仅体现了报告文学鲜明的新闻性,而且深刻贯彻了报告文学作家“七分跑三分写”的内在要求。如果说医生认为“生命在于运动”,那么对于报告文学作者来说则是“生命在于奔跑”。

  两位作者秉持着“踏破铁鞋”的精神,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刻画生动的故事细节。报告文学融合新闻的纪实性和文学的艺术性,这种体裁下写人好似治玉,报告文学作者就是玉石匠人,他们以真实的材料雕琢出光辉照人的艺术品。

  报告文学之所以受读者欢迎,就在于它能把握时代的脉搏,把群众关心的现实情况迅速地反映出来,发挥“文学轻骑兵”的作用。《慈孝的润化》将“八八战略”和“四治融合”作为大背景,将中华优秀传统道德自强不息、扶正扬善、扶危济困、孝老爱亲作为小背景,从孝心到孝行,从家庭亲人到邻里社会,从传统伦理到时代文脉,春秋轮回,明月朗照,慈孝之“光”照亮每一个读者的心灵深处。

  今天,“慈孝”被赋予了更多内涵。“爱”从践行“慈孝”开始,人类社会之爱便会像水波一样荡漾扩散:人们爱父母长辈、爱兄弟姐妹、爱邻里、爱亲朋、爱集体、爱社会、爱民族、爱国家、爱自然、爱世界……我们不再拘泥于“寸草之心何能报三春之晖”的小家小爱,而是将目光放长放远,由家庭美德的弘扬到促进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的提升,一个个母慈子孝的感人故事为昔日仙居写下了一页页动人的篇章,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仙居儿女为构建美丽仙居注入不竭的精神动力。

  仙居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探索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具有突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一条老百姓拥护并自觉遵守的基层治理新路径,为基层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也使仙居县被命名为“中国慈孝文化之乡”,全国唯一的“中国孝文化研究中心实践基地”。

  这些献给仙居的赞誉,来之不易,却也实至名归。如《慈孝的润化》中所说的那样,中国传统慈孝美德,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这些观念和规范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世代中国人的行为方式,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