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里给自己留一个位置

  ■陶琦

  从社媒平台上看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有人在国外学开车,每天与教练相处,互相闲聊打发时间。聊到子女教育的话题,教练说他有个15岁的女儿,正处在叛逆期,他时刻教育女儿不论做什么事,或喜欢上哪一个人,都不要把全部激情和爱意毫无保留地交付出来,要在心里给自己预留一个位置,这样不论面对怎样的结果,都可以安全地退出。

  教练说他年轻时供职于一家韩国公司,爱上了老板的女儿,双方最后没能走到一起,因为对方家庭无法接受女儿嫁给一个外国人。他因提前给自己在心里预留了一个位置,就没有太伤心。这一心态也帮助他度过了2009年的失业大潮。当时美国正面临严重的金融危机,到处裁员,他被公司裁掉的时候,一起被裁的同事都哭了,有穷途末路之感,觉得这样的大环境下,再就业会很难。他因没有把这份工作押注成是自己的一切,也就没觉得正在面对糟糕的生活——不过是过上了不同的生活而已。于是一念之间天地宽,他又轻装上路去找别的工作。

  这种给自己预留余地“方便退出”的智慧,让我想起一句粤语名言:“得就得,唔得返顺德。”意为外出打拼不成功,就大不了回到家乡重来,都是拥有健康自尊的表征。表明一个人既对自己的价值和竞争力有着坚定的信心,又坦然接受个体的局限性,即使面对不同的结果,也能始终具有确定的自我价值感,不会沉迷于寻求认同,为了维护脆弱的自尊而缠夹不休。亚里士多德把幸福定义为“好的心灵”,就是对这种坦然接受命运挑战的开放式心态的肯定。

  美国19世纪传奇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一生写了30年诗,只发表过7首短诗,却创作留下了近1800首诗稿。她说:“这是我给世界的信,因为它从来不写信给我。”就是得益于提前预留了“退出”的空间,认为自己无须向世界和未来索取什么,她得以坚持下来,成为现代主义诗歌先驱之一。1929年,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写下著名的女性主义散文《一间自己的房间》,对无数想要效仿自己、有志于走上写作道路的女性提出建议:“一个女人如果想写小说,就必须有钱和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

  文章里的“房间”,既是实存空间,也隐喻人必须在内心给自己预留下必要的空间。因为那个时代的女性,很大程度上还须依附家庭才能生存,能够拥有一间用于写作学习的私人房间是奢侈的,同时又能够摆脱家庭和社会的束缚,在内心拥有一定的自我空间,无疑更为奢侈。所以伍尔夫在空间行使权利上进行隐喻,告诫女性:你们拥有不受干扰和自主追求智识的权利。当学会了退出,在心里给自己留一个位置,人生会变得更为自由。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形成的压力越来越大,有时候甚至直逼人的生理极限。不少人为了维持既有的生活格局,会一心求稳,担心出现变故,但这种以自我为中心、患得患失的心理,也让许多人失去了移情和旁观事物的能力,变得浮躁焦虑、凄惶无措。美国作家威廉·德雷谢维奇告诫人们:“绝对不要为你的一辈子做好计划,因为人的变化在两三年内都是巨大的,而且时刻会产生新的想法。你真正可以做到的是,想好现在要做什么。”教导人们要学会“去中心化”,不要当局者迷,而是要做观棋的“旁观者”,才能理性地面对得失。

  现代人正生活在一个科技呈几何级数变化的时代,但身体的躯壳仍然与上古时代狩猎采集、茹毛饮血的老祖先并无不同,想要以血肉之身亦步亦趋地与当今这个科技时代实现同步增长,是不可能的,最理智的做法就是学会怎样退出。凡事都提前在心里给自己预留一个位置,可让人取得一种自我防卫性更小、更开放面对激烈竞争的姿态,在保持拥有健康自尊的前提下,培养出一个坦然接纳现实的真实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