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弥漫着清香的绿茶

——读散文集《至味清欢》

  陆原

  认识朱敏江的时候,他还是仙居城区一所小学的语文老师,充满活力,比近40岁的实际年龄要年轻许多。他热爱散文创作,希望加入我的文学工作室学习,对这位小老乡的请求,我于情于理都不能拒绝。

  此后,朱敏江在参加工作室开展的各种采风创作活动中,我看到了他的闯劲和吃苦精神,也看到了他耐压的品质。记得有一次他拿了一篇写油菜花的散文请我提意见,我便毫无保留地指出了作品的不足。让我想不到的是,他能够乐呵呵地接受我的尖锐点评,这种耐压品质,让我有些喜欢。没过几天,他把修改后的作品给我看,我发现作品质量超出了我的预期,这使我对他在散文创作上的灵性刮目相看。

  后来,他只要在创作上有了疑问,便会来请教我。有一次,他在写一篇游记散文时,写不出自己想要的感觉。我告诉他可以去读读那些文学大家的作品,看看能不能受到一些创作启迪。他回去后读了现当代许多名家的写景名篇,并对各自的表现手法进行了一番深入解剖,细细领悟游记散文的创作技巧。他的那份好问和勤学精神,让我很有好感。

  还有一次,我接到主编仙居道教史迹书籍的任务,叫他参与此书的采访和撰写。我们每到一个地方考察,他在认真听取工作人员的介绍后,都会单独详细询问自己关心的各种问题,并作一一记录。当他交出撰写的文章时,我发现稿子不但内容全面,数据还特别翔实,好多我们没有关注到的地方,他都一一做了介绍,我感受到他做学问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

  在我文学工作室的成员中,朱敏江每次创作出手都很快,属于上交作品数量较多的一位成员。更难得的是,他在散文创作相对高产的同时,作品质量也在不断提升。

  散文是最具感染力、亲和力和受众最广的一种文学体裁,因为散文的真情、真实、真知往往让读者喜爱不已。纵观朱敏江的散文创作,在“真情、真实、真知”的要义上做了探索与追求。如《母亲与樱桃》《茶香悠悠》《枇杷黄》等散文,情感浓厚,文笔细腻,如同在描摹一幅幅精致的工笔画。读着他的散文作品,眼前就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出一个个逼真的画面,带给人柔和的美感。他的作品还有一个特点,往往切口很小,却能由一个极小的点轻轻荡漾开来,不断扩散延伸,逐渐变得丰满。因此,他的文章知识性和趣味性十足。

  朱敏江的散文,字里行间都融进了自己的真知灼见,就像是弥漫着清香的绿茶,回味起来沁人心脾,又像冬日里的暖阳,让人倍感温暖。

  朱敏江散文创作起步高,路子正,发展潜力大。他不会拘泥于某一个方面的题材,无论人、事、物、景,皆能信手拈来。岁月有时如无色无味的清水,但即使是平淡无奇的生活,他也能从中发现不经意的美,寻找到属于自己观察生活的兴趣点。世界上不老的是自然风光,我觉得在他的笔下,许多自然风光让他写出了新意。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朱敏江在奋发图强的人生进程中,把做好本职工作与业余爱好写作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在本职工作上,开拓创新,精心深耕三尺讲台,一年迈上一个台阶,相继获评高级教师职称、荣获台州市名教师称号、升任副校长;他在散文创作上,读与写并举,阅读了大量名家散文作品,如海绵一样吸收名家创作技巧,并刻苦创作,如老黄牛一样不用扬鞭自奋蹄。因此,他的散文作品如井喷一般泉涌而出,硕果累累,本人接连被中国散文学会、浙江省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并被浙江省作家协会评为“新荷人才”。

  我常常把“风”对应为朱敏江给我的印象。他思维敏捷,说话语速快,走路速度快,创作出稿快。他像风一样迅疾,像风一样柔情,像风一样吸纳圆融,像风一样行走,不知疲倦、永不停憩。

  如今,朱敏江把这些年来创作的散文结集为《至味清欢》,由广东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让更多的人分享自己在丰富生活中的独特体验,也让此书作为媒介,更快地与志同道合的热爱文学的人建立起友谊,更是通过出版此书对自己的文学创作做一个阶段性总结,让自己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远。这是一个很好的举措,值得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