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土读书、行路与写作
胡明刚
我的老家是天台华顶东面的外胡村,从拜经台横着走大概八里地就到,它与华顶寺同高,老房子后门是一条古道——天台通往宁海逐步村的大路。小时候,一些过路客人进来喝茶、做饭,也可以一宿两餐,许多投宿的客人就坐着讲故事、唱山歌。我的父亲喜欢看书,平时讲一些《三国》《征东》《征西》和《梁祝》的故事,听完故事,我跑山顶上看山一层云一层,太阳上山又下山,总是走到山的背后去。
我拼命行走、读书、写作,目的就是逃离外胡村。那里太清苦、太寂寞,但到城市后,发现朝九晚五的生活失去了更多的自由。有一个雪天,我听诗人食指的朗诵,看到那个柱子上挂着一领蓑衣、一个竹笠,这蓑衣就是乡土传统农耕,现在失落了,很难找回来,于是写了一篇《江南蓑衣》,成为全国高考的语文模拟题,收录于20多本语文阅读教材教辅中。如果不行走、读书、写作,我就解决不了生存问题,也许会在外胡村烂下去,因为读书、行走、写作,我结识了爱人沱沱,建立感情、组成家庭,相互促进,出版了各自的著作。
读书、写作好处多,在单位里会写会画,单位用人绕不过你,升职加薪等着你。行走、读书之后,能发表东西,社会承认,就有极高美誉度。写作实际上是为自己贴上好标签。我在《蛤蟆居随笔》中说:写作为自己贴金。土蛤蟆贴金了,就是金蛤蟆,金蛤蟆跳的时候就在飞,就像一只鸟。我爱行走,爱读书,结果影响了我女儿。女儿在初中的时候,我陪着她从国清寺走到外胡,没想到北京高考题目是《青山绿水图》,她不假思索地写天台山行走,结果得了一个高分。我爱人也写了一本亲子走读书《山坡老家》。
我走山走水,拍摄写作,书也出了五六本,大都写天台山,先是短篇游记,然后是写大部头了,《徒步寒山》《石梁纪》《天台行旅》《天台茶》。我一边走,一边以不同角度不同光照拍照片,回来对着照片看图说话一样一段一段地写,然后起承转合组织成文章,照片配文章一起投稿,发表率很高,出版行摄图文书,人家也喜欢读。
自己喜欢读的书,就是好书。一本书能受用,可能就一两句话。尼采的书读了一句也没记住,有次读他的小书,几句话记住了:“对于苦难者来说,艺术就是救星。”“不要爬得最低,也不要爬得太高,打从中间观看,世界多么美好。”读书是走楼梯一样循序渐进的,主要要有兴趣,读不进去的,先不读,可以找轻松的读,比如读古文,从清代的读,袁枚的李渔的,然后读明代张岱他们的,然后读元曲、宋词,读唐宋八大家,然后魏晋南北朝的,然后读汉赋、《史记》,然后再读《战国策》《论语》《孟子》《庄子》,再屈原、《诗经》,这样就步步渐进、溯流而上。
读书是愉快地参与,你如果只会藏书不读书,就是浪费资源,不如买肉买酒合算;也像买车自己不会开,空摆设,没意思。如果读了没有思考,思维被人家控制,智慧也卡住了。读书、行走是潜移默化的,不能强迫。若被书左右了,成为书奴、书呆子,充其量就是两脚书柜。人家说的书呆子,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只进去,不出来。读到好地方记下来,就是在书上画下来,做个记号,把喜欢的那页书撕下来,带在身边反复读,或许书太贵了,就夹个字条,打个问号,方便以后读。做读书笔记、写书评,是品书了,层次提高了,这本书哪地方好,哪地方差,你有评判标准,心里有数可以独立思考了。你也可以去写作,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了,叙说表述也就驾轻就熟了,书给你的灵感,提升你的智慧。从文学创作来说,最初你可以搜集整理民间故事山歌,不能出错字和语病,把故事复述条理清晰,主线分明,有层次,有起伏,细节生动,情节吸引人,那就成了。然后写自己的,你先模仿名家的笔法,就像学画、学书法、临摹、描红一样,从那个笔法下苦功,渐渐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写作也像我们学习乐器一样,可以先拉简单的然后拉难度大的。可以渐次提高,能发表当然好,自娱自乐也可以,这或许是修行的次第。
写作是好玩的,就像行走一样,风景属于你自己,你写作、行走,与大地对接,超越自己。如果写出来能投稿发表更好,更值得鼓励。写作、行走、读书是累人的,但我还得鼓励你们,多参加笔会和其他活动。只要你写得有特色精神,编辑会把你的作品选中,带回去发表。总之,在乡土行走、读书、写作到底是快乐的、好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