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好科创枢纽,进一步融入长三角

  □湖州市政协经济界委员 费震夏

  近年来,湖州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战略机遇,努力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支点。当前,湖州进一步融入长三角,需要释放潜力,打造科创新枢纽。

  问题

  高新产业集聚效应未完全显现。湖州地处四条科创廊道的交汇点,但前期与周边科创圈建设不够紧密,八大新兴产业优势未完全显现,科创资源的集聚效应未形成,科技资源多样性及科技创新系统性有待提升。

  创新人才基础薄弱。全市高层次科技人才缺乏、高学历科技人才比例低等问题一直存在,高端人才引进后续效能发挥不足。

  科创载体存量有限。全市科技园区、众创空间、孵化器、专精特新产业园等数量较少、规模有限且布局不平衡,运营缺乏规范性和专业性,难以有效协同和整合。

  创新创业氛围不浓厚。缺乏科技创新的信息共享和交流平台,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特别是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研发投入意愿不强,缺少专业研发团队。科技担保、创新券使用等科技融资规模不大,制约企业引进人才和转化成果。

  建议

  强化产业基础,提升经济发展动力。一是强化招引力度。围绕浙江互联网+、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科创新高地,积极融入湖州八大新兴产业链建设,结合长三角产业现状,布局新能源及关键零部件、泛半导体及光电等新兴产业,通过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来提高产业科技含量。二是培育创新主体。完善创新型企业培育机制,推动一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一批创新载体协同发展。加大支持创新型企业科研项目,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推动构建创新体系,鼓励“链主”企业牵头,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向领军企业进化、中小企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迈进。三是发展现代服务业。通过引入或扶植数字产业、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产业、金融产业等生产性服务业,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资金等多方面助力,推动产业增值。

  建设人才队伍,打造创新驱动引擎。一是健全引才机制。坚持符合本地实际需求的人才战略,积极打造吸引高端人才创新创业的环境,精准对接研发、专技等各类人才,利用事业、待遇、环境、服务吸引和留住人才。二是重视初创企业孵化。关注初创项目的后续发展,对孵化企业持续跟进与评估,积极为初创型企业提供资源支持和专业指导,留住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的创新创业人才。三是加强本土培养。开展专业培训、技能提升、继续教育等,实施区域人才素质提升行动,聚焦乡村振兴和主导产业发展,培养更多本土人才。

  构建科创载体,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一是建设创新载体空间。充分发挥湖州区位优势,推进科创研发、总部办公、青年创业、会议会展及人才生活各类板块协同发展,充分发挥高铁对于上海、杭州以及长三角的联结作用,构造有辐射能力的科创枢纽。二是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投资建设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和个人提供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知识产权保护、科技咨询等服务。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共同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三是建立成果转化体系。依托高质量的软硬件力量,构建系统、长期培育机制。聚焦科创平台、科创主体、科创生态建设,构建“科创+产业+资本”体系,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促进开放协同,实现资源共享共赢。一是抓住“一体化”机遇。探索长三角一体化的“湖州路径”,沿杭宁高铁、沪苏湖高铁布局两条科创发展带,利用好“长合区”“上合区”等战略平台带来的生产要素和资源跨区域集聚优势,积极参与产业链上各环节的优化和重组,实现有效衔接。二是建立合作机制。与上海张江、临港、虹桥枢纽等长三角头部资源平台建立全方位联动合作关系。“上合区”目前与临港集团签订实质性合作协议,下一步需要建立协同保障机制,接受上海临港创新策源地的辐射带动作用,拓展区域合作空间。三是优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硬件设施,适度超前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加强承接能力。提升服务企业水平,推动各类数据、平台、场景等面向企业进行合理有序开放,做好投资环境和政策措施的宣传推介,营造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