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快启动建设沪杭未来智造协同发展试验区
□民进杭州市委会
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积极承接上海产业创新资源溢出,谋划打造沪杭未来智造协同发展试验区是杭州市谋划的重点工作之一。沪杭两地尽管具有联动发展“数字经济+未来智造”的现实需求和基础条件,但协同发展的载体尚未落地。补齐这一短板,需尽快建设集聚度强、品牌度高、体制机制活的标志性平台。
杭州城东智造大走廊作为杭州湾经济区的核心产业大平台和杭州联动上海的门户,拥有临平国家级经开区等智能制造主平台,具备了较好的两地协同发展基础。建议尽快选址谋划能承接上海优质产业资源溢出的标志性平台,并从以下几方面先行启动沪杭未来智造协同发展试验区建设。
强化规划统筹。一是尽快明确试验区先行启动区。当前长三角多个中心城市已明确对沪协作平台的范围及主导功能和产业,如宁波前湾沪浙合作发展区、苏州相城-虹桥区协作区、张江生物医药启东基地、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等。建议杭州依托临平经开区、临平新城、运河二通道等智造业先发优势区域开发建设先行启动区,并建立省、市、区三级协调工作机制,主动与上海相关区、平台开展前期对接。二是编制《沪杭未来智造协同发展试验区实施方案》,深化细化具体合作领域、空间布局、合作路径和重大项目等,梳理先行先试项目清单,为下一步工作提供依据。三是明确试验区“上海科研溢出+临平智造落地”功能定位。重点围绕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半导体等产业方向,打造杭州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功能、承接产业溢出的未来智造主阵地。
加强重点产业集聚。一是发挥平台的集聚示范效应。以临平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产业智造中心,整合试验区相关资源,谋划建设总部经济中央商务区,重点围绕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生产服务、知识产权交易等,建立产业转移互惠机制,如积极对接上海相关高新医药产业园区,打造区域性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研发总部基地。二是优势产业互补,实现“1+1>2”。利用临平艺尚小镇电商集聚优势和临平大剧院、国际秀场资源,吸引上海商贸服务、专业服务等机构入驻,承接进博会线上分会场,推动上海会展等在临平布局分会展,建设“数字时尚之都”。充分发挥“工信部智能制造示范基地”“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示范试点”“国家级绿色园区”金字招牌作用,如在工业互联网小镇围绕工业互联网平台、网络、安全、智能硬件、应用服务等产业链环节,集聚一批智能制造服务企业;算力小镇对接张江人工智能岛,依托算力研究院在数据嵌入、芯片热余利用、数字化车主服务等前沿技术领域和产业应用实现突破,吸引国内外顶级人才和高成长算力企业,建立协同绿色的算力产业生态。
优化配套服务。一是完善园区要素配置,实现企业“拎包入住”。根据意向企业需求,完善园区水电、物流、排污等要素布局,降低企业转移成本,缩短配套设施建设周期,在科技成果转化、金融创新等方面先行先试,不断提升试验区“软实力”。二是在人才合作方面,试点开展人才双向认定及合作培养,围绕试验区主导产业发展,试点开展职称评审、相关产业国际职业资格比照认定等,解决试验区人才引进的后顾之忧。联手沪杭两地高校和企业建立工业互联网人才实训基地,在人才培养、人才供需精准对接、课程体系开发等方面优势互补。三是优化交通枢纽功能,统筹职住平衡。依托临平北站(规划中)、临平南站高铁双枢纽,实现站城协同发展,强化高铁临平站的城际通勤功能,在现有基础上加密始发班次,进一步实现杭州与上海的双城通勤生活。加快临平北站TOD和临平北站高铁新城建设,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服务,打造产城融合的未来总部社区。四是完善科研、教育、医疗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杭高临平校区项目建设,积极推动市级三甲医院分院在临平落地,补齐区块三甲医院缺失的短板。根据产业和发展特色引进复旦大学、上海交大、中科院上海分院等上海优质高校院所来临平设立分校(校区)、研究生院或特色学院,争创产教融合创新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