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高水平打造接轨上海“桥头堡”

  □嘉兴市政协委员平湖联络组

  嘉兴是我省承接上海辐射的“门户”,在全方位接轨上海的过程中,如何化优势为胜势,进一步提升在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发展位势,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

  现状

  近年来,嘉兴牢记“当好接轨上海‘桥头堡’、承接上海辐射‘门户’”的历史使命,实施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首位战略,举全市之力答好一体化示范区建设“联考卷”,大力建设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金南翼”,基础设施互通、创新产业体系、开放合作水平、公共服务共享、生态环境共治等方面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作为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嘉兴举全市之力推进嘉善“双示范”建设,协同青浦、吴江形成两批38项制度创新经验并在全国重点区域推广。虹桥国际开放枢纽“金南翼”加快建设,省级层面出台的70条改革政策举措,已有33条落地。以公路、铁路、航空、海河联运“四大枢纽”为重点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全力推进。牵头成立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创路演中心联合体,实现嘉兴与上海创新券互认互通等,深刻改变了嘉兴在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发展位势。

  瓶颈

  城市能级有差距。嘉兴与上海两地之间在行政层级、管理流程、具体权限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尚在探索,政务服务标准差别较大,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尚未真正建立。此外,周边如杭州、宁波、苏州、无锡、南通等城市的经济体量均超万亿,嘉兴在经济总量与增速上不占优势。尤其虹桥国际枢纽南向拓展带上的平湖、南湖、海盐、海宁,与北向拓展带上的昆山、太仓、相城、苏州工业园区相比,仍有不小差距。

  产业集群大而不强。与周边城市相比,嘉兴的特色产业集群存在大而不强、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度不高等问题。根据2022年底工信部发布的4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长三角地区共有18个入选,其中上海、苏州、无锡各有3个,南京、宁波等4座城市各有2个,还有多个相邻城市共同打造的先进产业集群,如泰州市、连云港市、无锡市生物医药集群,苏州市、无锡市、南通市高端纺织集群等。

  周边竞争日趋激烈。放眼长三角,嘉昆太一体化、宁马一体化、宁镇扬一体化等多个区域联动发展战略正如火如荼进行中,如何在一体化发展中突出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补强科技创新驱动力,是嘉兴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面临的挑战。

  对策

  共建“不是上海、就在上海”的毗邻优势。深化省际毗邻区协同发展机制,在交通、教育、医疗等领域率先实现资源快速导入、服务同城共享,以空间、服务上的零距离推进规则上的协同。一是聚焦一体两翼,推进协同发力。嘉善、平湖作为嘉兴接轨上海“桥头堡”的“左右先锋”,需承担更为关键和重要的发展任务。深入调研并梳理全市与上海及周边地区在政府办事规则和市场规则方面存在差别的事项,优先在嘉善、平湖毗邻区域试点突破。此外,基于目前“左右先锋”发力不均衡、“南北两带”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加快将嘉善“双示范”建设制度创新成果在嘉兴全市域,特别是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南向拓展带上复制推广,切实发挥制度创新的叠加效应和乘数效应。二是聚焦区位优势,强化枢纽链接。加快沪平盐城际、沪乍杭铁路等项目建设,开展嘉兴至枫南市域铁路与上海东西联络线贯通研究。同时,发挥嘉兴港长三角海河联运枢纽港优势,重点推进沿海万吨级泊位码头、浙北高等级航道网集装箱运输通道、独山港区疏港路网等项目建设,通过与上海港、宁波舟山港紧密合作,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三是聚焦民生关切,打造“同城”标杆。重点围绕教育、医疗两大民生领域,不断深化与上海知名三甲医院合作办医、“双一流”高校合作办学模式,建立与沪紧密型协作关系,谋划落地一批标杆项目,形成“发展共赢、群众受益”的良好局面。

  塑造“不在上海、优于上海”的比较优势。树立差异化的竞合观念,梳理形成优势细分领域,提升发展核心竞争力,以优于上海的支持力度,筑实铸牢“三个更好”。一是聚焦特色集群,改善产业配套条件。创新省际合作平台,加强与沪战略性新兴产业细分领域功能承接、产业跨区域集群合作和节点分工,做强专业特色集群。积极融入长三角汽车产业创新联盟,深化与嘉定、临港、昆山、太仓等智能网联汽车试点区合作,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融通配套能力。依托“乌镇之光”超算中心、润泽国际信息港等大数据项目,统筹布局长三角数据中心集群。聚焦化工新材料、氢能新能源等产业领域,推进浙沪新材料产业园、中国化工新材料(嘉兴)园区和“碳谷绿湾”产业园协同发展,打造高质量产业集群。二是聚焦营商环境,提升政府服务效率。积极争取国家层面对嘉兴接轨上海“桥头堡”建设和共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政策支持,解决一批跨层级、跨区域合作的重点难点问题。复制引入虹桥商务区实施的国际人才管理改革试点等一批长三角制度创新成果,在补助资金、专项债、用地用能指标上谋求更多突破。深化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平湖园等跨区域产业合作园建设,加强政策衔接配套,探索建立“成本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模式与利益分享机制。三是聚焦城市品质,优化人居生活环境。进一步发挥人文生态优势,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打造彰显江南特质、禾城底蕴、灵动韵味的国际化品质之城。持续加强红色文化资源挖掘利用,深化与上海红色文化合作,依托上海一大会址和嘉兴南湖红船红色根脉,联手打造伟大建党精神和红船精神研究高地。深度参与长三角红色旅游专线建设,开发互联互通的红色旅游产品,大力促进政策互惠、客源互送、产品互推,让更多游客了解嘉兴、体验嘉兴、品味嘉兴。

  打造“基于上海、跳出上海”的特色优势。加强与多地多领域的联结互动,放眼长三角拓市场、要资源、促发展,构建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一是聚焦科创引领,制胜核心竞争。“量身定制”政策,加强大院名校在创新集群中的支撑力量,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良性循环,塑造发展新动能、竞争新优势。深化国家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构建良好科创金融生态。二是聚焦扩大开放,敢于先行先试。大力推进浙江自贸区嘉兴联动创新区临沪片区建设,重点发展离岸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扩大口岸开放优势。发挥平湖中日产业园、欧洲(德国)产业园、嘉善中新现代产业园、中荷产业合作园等园区基础优势,创新招商机制、优化资源配置、释放试点红利,迭代升级推动外资高质量集聚。积极承接虹桥中央商务区和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溢出效应,探索推进RCEP高水平开放合作示范区建设,主动适应国际经贸规则重构新趋势。三是聚焦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进一步深化平湖金山“田园五镇”合作模式,探索建立全国首个农业特区,明确总部型、科技型、示范型、融合型全产业链企业项目引育方向,加快“育繁推”一体化发展,推进种业种苗科技转化与集成创新。深化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大力发展数字农业,探索“田园五镇两山合作社”等绿色金融应用场景,打造长三角乡村振兴一体化发展“策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