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肩膀都有灰
游宇明
□游宇明
理想主义者总喜欢假设一种场景:某个人从小就具备某种梦想,始终不渝地努力,最后干出了金光闪闪的业绩。这种可能有没有?也有,但不会太多。
生活中更多的是摸着石头过河的人。
上海作家金宇澄现在很出名,一部《繁花》,先是获了茅盾文学奖,后是被拍成电视连续剧,电视剧播了之后相当火爆。金宇澄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家里有许多藏书,初版《鲁迅全集》成为他较早接触的文学启蒙作品,也是至今对他最有影响的书。但金宇澄最初没有想过当作家,生活也没有作这样的安排。1969年,17岁的他与哥哥一起去东北下乡,种玉米、大豆,做泥瓦匠。他下乡前在上海交了一个朋友,是高中生,没有下乡,此君喜欢哲学,金宇澄对他满怀好奇,两人一直通信。金宇澄的文字很好,这朋友认为他可以写小说。在东北待了7年,病退回城,在一家里弄的钟表零件厂上班,金宇澄想起朋友的话,业余捣弄些小说,没想到它们居然在《萌芽》《上海文学》等杂志一一发表了。勤奋的写作给金宇澄带来了好运:他最初被调到沪西工人文化馆,1988年《风中鸟》获得《上海文学》短篇小说奖之后,又迈进上海作协的大门,成为《上海文学》的编辑,工作就是看小说稿。白天编稿,晚上写作。这种生活给他带来充实感的同时,也让他心理分裂,他说过这样一段话:“我的日常工作就是挑剔别人的文字,想不到同时也会挑剔自己,我感到很难继续真正地写作了。”他退出了小说写作,一心一意做编辑。
2011年,年满59岁、职业上已经准备“洗洗睡”的金宇澄化名“独上西楼”在弄堂网(上海一家民间网站,专门研究上海历史、风土人情、民间文化)发帖聊天,每天写几百字,都是趣人逸事,采用上海方言,未料受到大家追捧。不断有人顶帖:“爷叔,后来呢?下文呢?”网友的热情激发了金宇澄潜伏多年的写作欲望,那些有意思、有韵味的故事纷纷从他的笔下涌出来,各种有特色的人物,比如陶陶、沪生、阿宝、小毛,使他欲罢不能,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横空出世,金宇澄也开始真正获得全国性的关注。
金宇澄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首先就有明确的方向当然很好,由于种种原因耽误了赶路的时间,也不必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而是应该重整旗鼓,朝着终于变得明朗的那条路大踏步走去。网上有句话说得好:“谁的肩膀没有灰,看开了都是花絮,看淡了都是云烟。”
人生在世,真正想成就一点什么,不能太虚荣。一个人形象光鲜,比如有良好的家世,有早慧的经历,有值得羡慕的工作,值得珍惜,但肩膀起始阶段染了些灰,不那么好看也无妨。它倘若是过去式,我们不必回望;它如果是现在式,我们就认真解决。问题之可怕,从来不在问题本身,而在于我们见到问题老是回避、拖延,使想奔跑的双脚找不到顺畅的通道。
我们也万不可跟人“比烂”。有一种人肩膀上有“灰”,就放任它永远存在,理由是:“某某、某某比我的灰更多呢!”“某某、某某从来不在乎有没有灰!”这种思维不对。强调每个人的肩膀都有灰,是说各有各的难,而不是认为这些灰是宝贝,不能去掉,更不是鼓励某个人让自己肩膀上的灰越来越厚。人世虽然纷繁复杂,但它教给我们的道理却很简单:决定一个人生命高度的,是你在世人对社会贡献的平均值上增加了多少。增加的幅度,决定了社会对我们的认可度、美誉度。
谁的肩膀都有灰,“看开”“看淡”都很必要,但最终目的是要呈示一个美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