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明天
马军
□马军
“危栈断我前,猛虎尾我后。倒崖落我左,绝壑临我右。”这是王阳明对自身险恶处境的形象描述。万丈绝壁间,只有一段朽烂栈道,勉强行于其上,但前路已断;欲原路退回,可猛虎已断后路;左边有巨石崩坠,右边又是不测深渊。
绝境之下,路在何方?
或曰:路在脚下。但是,无处下脚,奈何?或曰:天无绝人之路。然而,古今中外,因走投无路而折戟沉沙者多矣,甚至无声无息泛不起一点涟漪。所幸王阳明不在其中,即便满目荆棘之下,他也永远有路,那就是明天。因为夜再暗,暗如墨;夜再长,长无边,也终究挡不住随着一轮火红的太阳冉冉升起,而踏浪到来的明天。他说:“目见荒荒,心向明日张。”
明天就是光明,明天就是希望,明天就是未来,靠着对明天的坚定信仰,他将一切不可能打败,修炼成一颗光芒万丈的心,将历史的天空照亮。
由于一腔热血,不意得罪奸宦,被锦衣卫投入大牢,酷刑之下,皮开肉绽,气息奄奄,朝不保夕;贬谪路上,追杀令下,索命的马蹄急如骤雨,钢刀的寒光映彻天际,幸赖急中生智,亡命一跃,成为漏网之鱼。劫后余生的他,遂作《泛海》:“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险也好,安也罢,乃至一切的一切,都是变化无常的过眼云烟,根本不值得拘执于胸。尽管这横无际涯的惊涛骇浪似要吞噬整个世界,但在他的眼中,它不过如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一样。他心如明月,淡然了无痕,一身正气何所惧,四海八垓任我行。
有了这样的底气,也就有了大无畏的豪气。一路之上,风霜雨雪,饥寒交迫,危崖绝壁,疾疫侵袭,背井离乡,漂泊天涯,也就不觉得苦不堪言了。“青山清我目,流水静我耳。琴瑟在我禦(yù驾驭),经书满我几。措足践坦道,悦心有妙理。顽冥非所惩,贤达何靡靡。乾乾怀往训,敢忘惜分晷(guǐ时光)?悠哉天地内,不知老将至。”看看,这哪是在地狱的门前挣扎,简直就是一次开心的旅游,穷山恶水竟赏心悦目,羊肠险径也成了阳关大道,天高高,地阔阔,鸟出笼,鱼入海,大有王羲之《兰亭集序》中“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的意味。
到了龙场之后,没有吃的怎么办?自己耕种;无处栖身怎么办?山洞就是天然的安居;有瘴气、瘟疫怎么办?心有光明,身有正气,自可百毒难侵;语言不通怎么办?赤子之心,虽异类亦可息息相通,何况淳朴的乡民?他们送他吃的、穿的、用的,还给他建最好的房子,他们喜欢听他说话,乐意和他亲近,他成了这里最受欢迎的人。他不只在这里找到了家的感觉,而且他的生命将在这里放出万丈光华。“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诚不我欺也!
把苦日子过甜,甚至能过上天,心中要有光,要有明天,要有诗和远方。倘若被触目所及的荆棘绊住,被黎明前的黑暗困住,小小的拳心被这些浮云般的东西塞得满满的,那就天天都在苦海中。正德四年秋,有位吏目从北京来贵州上任,带着儿子和一个仆人,一日之内,尽皆殒命,王阳明很是悲伤,不仅令其入土为安,且摆酒祭奠,“昨天我看见你满面愁容,难过得似乎不堪忍受。冒着风霜雨露,攀岩过山,越过重重山峰,饥渴劳顿,疲惫不堪,再加上瘴疠从体外侵袭,忧伤在心中煎熬,这怎能不死呢?”一针见血地指出,正是由于心中没有希望之光,他们主仆三人才会倏忽之间被黑暗吞没。
放下昨天,咬定今天,坚信明天。即使身陷囹圄和沼泽,心中亦没有“荒荒”的位置。低得下头,吃得了苦,受得了委屈,耐得住寂寞,忍得住煎熬,即便不能像圣贤那样“未尝一日之戚戚”,但至少也要能够宠辱不惊,坦然接受,只要心中那颗希望的火种永远燃烧,美好的明天就不会迟到。既然今日已至,明天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