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天无际水空流
陈大新
□陈大新
唐大历六至七年(771~772)间,诗人冷朝阳在潞州节度使薛嵩幕中,一次薛嵩为侠女红线送行,大宴宾朋,请他赋诗,于是冷朝阳写下《送红线》,诗云:“采菱歌怨木兰舟,送客魂销百尺楼。还似洛妃乘雾去,碧天无际水空流。”
红线不仅珠腕系红绳,而且能歌善弦,貌比洛妃。以“采菱歌怨”描写红线,十分生动。“木兰舟”:一说,“兰舟”即小舟,以木为之,故称“木兰舟”;也有人联系《木兰诗》,认为是以花木兰比喻红线女。如果将“采菱女”与“花木兰”并称,似不太和谐,但可存一说。
《送红线》一诗,含无尽惆怅之意。俞陛云《诗境浅说》评曰:“有美一人,菱歌罢唱,高鬟拥雾,罗袜凌波,驾莲叶轻舟,乘风竟去。剩有销魂者,倚百尺高楼,望流水悠悠,碧天无际耳。诗不专写离别之情,而拟以洛妃之灵迹,情韵殊长。”
红线,薛嵩幕府青衣,善弹阮咸琴,手纹隐起如红线,人称“红线女”,通经文,为内记室,掌笺表,自称前身为男儿。袁郊所撰《甘泽谣》有关于红线的故事,称:唐肃宗至德年间,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募武士三千,欲犯潞州,红线轻衣短束,夜探田府,飞檐走壁,田府侍卫三百,无人发觉,至田承嗣帐前,见一金盒,持回。薛嵩于是遣使送还金盒,并说是有客自尊府而来,持此盒以献,今特奉还。田承嗣大惊,知薛府中有高人,不敢用兵,二府遂和好。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记有《甘泽谣》一卷,称其“载谲异事九章”,被视为小说家之言。冷朝阳为红线作《送红线》一事,《唐诗纪事》《唐才子传》皆有载。
冷朝阳是金陵(今南京)人,他的姓不多见,大历四年(769),冷朝阳中了进士,不等授职就归家省亲了,自状元以下,名流士大夫及诗人李嘉祐、李端、韩翃、钱起等为他饯行并赋诗,一时盛况令人称羡,可见才名卓著如此。诗人及第东归,不待授官,实为孝举,于邵作《送冷秀才东归序》有“吴会之地,慈亲依门。冷侯言归,心切攸往。白雁初过,青冥转高。驾言东游,云雨惜别”等语。作为他乡之客,冷朝阳思家之情是浓烈的,一朝进士榜上有名,念及慈亲倚门,难免归心似箭了。其时“白雁初过”,秋风已紧,而士林朝达以诗会送别,堪称一时之荣了。《唐诗纪事》载李嘉祐《送冷朝阳及第东归江宁》诗云:“高第犹佳句,诸生似者稀。长安带酒别,建业候潮归。稚子欢迎棹,邻人为扫扉。含情过旧浦,鸥鸟亦依依。”钱起《送冷朝阳擢第后归金陵觐省》诗云:“莱子昼归今始好,潘园景色夏偏浓。夕阳流水吟诗去,明月青山出竹逢。兄弟相欢初让果,乡人争贺旧登龙。佳期少别俄千里,云树愁看过几重。”两位诗友不约而同称赞朝阳为人孝悌睦邻,也从侧面显示了他的为人和品性。
冷朝阳的仕途经历有迹可寻的不多,只知道他兴元元年(784)后曾入朝为太子正字,贞元中又为监察御史出佐幕府。朝阳的诗在大历诗人中以字韵清越见称。《全唐诗》有他的作品11首,诗皆可赏,其《登灵善寺塔》云:“飞阁青霞里,先秋独早凉。天花映窗近,月桂拂簷香。华岳三峰小,黄河一带长。空间指归路,烟处有垂杨。”又《中秋与空上人同宿华严寺》云:“扫榻相逢宿,论诗旧梵宫。磬声迎鼓尽,月色过山穷。庭簇安禅草,窗飞带火萤。一宵何惜别,回首隔秋风。”可见,评者所论是不虚的。
由于正史缺载,冷朝阳的身世现在已不能详,晚年如何也无从知晓了,但他写给红线女的《送红线》诗,却成为一时佳话,流传甚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