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话咏雪打油诗

  □刘琪瑞

  隆冬时节,我国不少地方已经大雪纷飞,白雪皑皑,不由想起唐代一位因写打油诗而出名的草根诗人来。

  打油诗是一种出语俚俗、短小诙谐、富有趣味性的通俗诗歌,这种以白话俗语入诗、不拘于平仄韵律、风趣幽默的诗体,又被称为“打油体”,相传为唐代民间诗人张打油所创。清代藏书家翟灏编著的《通俗编》,在其《文学·打油诗》中载:“有胡钉铰、张打油二人,皆能为诗。《升庵外集》载张打油《雪诗》,即俚俗所传‘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也,故今又谓之打狗诗。”《雪诗》全文为:“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此诗描写雪景,由全貌而及特写,由颜色而及神态。通篇写雪,不着一“雪”字,而雪的形神跃然。遣词用字贴切、生动,拙朴中见风致,且格调诙谐幽默,轻松悦人,令人叫绝。

  张打油为中唐时期人物,名不见经传,善作打油诗,连个名字也没传下来,世人以“张打油”称之。除《雪诗》广为传播外,还有一首《咏雪》的打油诗,诗云:“六出飘飘降九霄,街前街后尽琼瑶。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这首诗还是沿袭一贯轻松幽默的“打油体”,前两句纯是文人笔法,语言典雅,一本正经;最后两句则由大雅一变为大俗,生动地写出了雪后人们顾不上欣赏雪景,纷纷拿起工具打扫积雪的情景,给人以出乎意料的幽默效果。

  无独有偶,明太祖朱元璋也有一首咏雪的打油诗,其题为《咏雪竹》:“雪压竹枝低,虽低不着泥。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朱元璋是贫苦农民出身,早年当过放牛娃、云游僧,肚里墨水不多,登基为帝后却喜欢附庸风雅,玩玩诗词。该诗虽显得浅显直白,却颇有气势,厚厚的积雪将青竹压得很低,竹子不屈于积雪的淫威,尽管被打压却不沾染污泥,保持高洁气节,待到红日东升,云消雪霁,青竹依然挺直而立,伸向天空,高与天齐,不失原来的高风亮节。这首诗最后两句像“抖包袱”似的,给人以豁然开朗之感,充满乐观向上的情绪。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也有一首类似打油的《咏雪》,诗曰:“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都不见。”郑板桥早年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一日大雪纷飞,他顶风冒雪,前往小玲珑山馆访友,偶遇一群书生正在赏雪吟诗,便凑近看热闹。这群书生见郑板桥布衣打扮,貌似村夫,故意刁难他,令他以雪为题作诗。郑板桥略一思索,吟出了这首《咏雪》。前两句听来,着实是平俗不堪,类于街角巷尾小儿口中的打油诗,几名书生捧腹大笑。最后文风一转,突兀而出:“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都不见。”末句点睛之笔让书生们击掌叫好,赞不绝口。再看那“乡野村夫”,早已消失在茫茫风雪之中。

  这首诗几乎皆由数字堆砌而成,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又不失高雅境界,堪称咏雪诗之佳作,传颂不衰。《咏雪》曾被选入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成为孩子们认识数字和了解雪花的入门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