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台谏与公议
吴钩
□吴钩
宋人说:“本朝治天下,尚法令、议论。”非常精准地概括了宋代的治理特点。我们先来说“尚议论”。宋朝以“异论相搅”为施政原则,主张各种意见展开交锋,“大事则廷辩,小事则奏弹”,君主居中裁决,择善而从。在宋代的朝堂中,针锋相对的辩论很常见。宋代有一个惯例:“国朝以来,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不然犹使各条具利害,所以尽人谋而通下情也。”(宋·徐度《却扫编》)朝廷政令的出台,要经过充分的议论,并遵从多数意见。这多数意见,宋人称之为“公议”。真宗朝时,皇帝在与宰相李沆的一次谈话中提到:“朝廷命令尤宜谨重,每出一令,舆人不免谤议,或稍抑之,又塞言路。”李沆说:“人之多言,固可畏也。”提醒皇帝要敬畏人言、公议。
宋人认为:“人君者,天下公议之主也。”所以,君主的美德乃是“舍己而从众,众之所是,我则与之,众之所非,我则去之”(宋·苏轼《苏轼集》)。也因此,当宋宁宗出现威福自擅的时候,朱熹便毫不客气地上书质问皇帝:陛下所作所为能“尽允于公议乎”?宋人又认为,宰相应该拥有“专任独决”的治理权,但同时,宰相必须服从公议,若一项政策“中外人情交谓不可”,那么政府就要停止执行,而不是“沮废公议”,一意孤行。
程颢甚至设想过将“公议”建制化,成立一个以议政为职能的机构:“乞朝廷设延英院以待四方之贤……凡公论推荐及岩穴之贤,必招致优礼……凡有政治,则委之详定;凡有典礼,则委之讨论。经画得以奏陈,而治乱得以讲究也。”这个“延英院”,已经相当接近于近代议院了。
“延英院”最终没有成立。不过宋代已经有建制化的代表公议的机构,那就是强大的台谏系统。在宋代士大夫眼里,“公议”与“台谏”几乎是一对同义词:
“道天下之公议者,谏官御史也”;
“台谏,公论之所系也”;
“台谏者,所以主持公道者也”;
“今御史敢言大臣者,天下之公议”;
“公议所发,常自台谏”;
“任用台谏官,以求天下公议”;
“谏官者,天下之得失,一时之公议系焉”。
北宋谏官刘安世即以“天下公议”的代言人自任:“台谏之论,每以天下公议为主,公议之所是,台谏必是之。公议之所非,台谏必非之。”刘氏以直谏闻名,有“殿上虎”之称。苏轼也说:“臣闻长老之谈,皆谓台谏之言,常随天下之公议。公议所与,台谏亦与之;公议所击,台谏亦击之。”宋代的台谏,实在是已经有了几分议员色彩。
在常态政治下,公议的机制可以避免产生严重的施政错误。不过在特殊状态下,比如改革时刻,公议机制则容易导致行政效率的低下。宋代的政治确实产生了效率低下的问题,很多时候,一个决策,宰相说可行,台谏说不可行,双方各执一端,争执不下,争论多日,还是无法付诸实施。因此,王安石要雷厉风行地推行他的变法,就不得不压制公议:“若朝廷人人异论相搅,即治道何由成?”他宣扬“人言不足恤”,也是想鼓动宋神宗不要受制于公议的约束。但王安石变法,恰恰因为无视反对派的异论,导致恶法横行,使宋朝政治受到重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