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众不同的台州节俗

台州临海古城

  □余喜华

  台州的“台”,读第一声[tāi],不能读第二声[tái],自古以来,台州就写作“台州”,不能写作“臺州”。这种先天的与众不同,是否影响着台州人过节习俗的与众不同,我不敢肯定。

  春节后迎来的第一个节日是元宵节。全国各地的元宵节都是正月十五,月圆之夜,赏花灯观满月,元宵节的饮食小吃,大抵是北元宵南汤圆,而地处南方的台州人过元宵节,既不吃元宵也不吃汤圆,吃一种用红薯淀粉倒在沸水中搅拌而成的糊糊,俗名叫“糟羹”或“山粉糊”的东西。更为与众不同的是,台州的大部分地方在正月十四夜就吃糟羹过元宵节。当然,十四夜人们吃的是咸糟羹,到了十五夜再吃甜糟羹。

  中秋节,各地都是八月十五过节,台州人却要延后一天,八月十六过中秋。

  台州人元宵十四过,中秋十六过的独特习俗,民间编织的各种传说很多。有说与方国珍有关,有说与明朝状元临海人秦鸣雷有关,有说与戚继光有关,众说纷纭,不一而足,与戚继光有关的传说最多。

  据说某年正月十四这天有倭寇来犯,戚继光要带领将士们出征,台州百姓纷纷将过年吃剩的菜肴拿出来,一锅煮,再加入红薯淀粉,煮成一种叫“糟羹”的食物犒劳大军,此后为了纪念戚家军,正月十四吃糟羹过元宵的习俗便保留了下来,延续至今。

  同样的,中秋延后一天的习俗,民间也传说跟戚继光有关,大概戚继光在台州抗倭,保家卫国的英雄故事,在台州民间流传太广、太有影响力了。

  端午节,台州人倒是跟各地一样在端午那天过,但饮食上又玩出新花样,南方各地端午那天都是吃粽子,台州人却吃一种叫“食饼筒”的有馅烙饼。食饼筒的外皮是糯米粉或面粉做的烙熟的大饼,里面包进十几样菜蔬,卷起来有成人的小臂粗。

  因为节俗的特殊,引起了一些地方文史研究者的兴趣。有学者认为,台州元宵习俗注重正月十四源于唐初尉迟恭筑台州府城之日;另有学者认为台州正月十四过元宵始于清初顺治年间,与反清复明斗争有关,十四过元宵含有“思明”之意,八月十六过中秋,则含有“复明”的寓意。

  民间传说,老百姓信也好,不信也罢,仍然是传说,是不需要什么证据的。在我看来,用不着考证,民间习俗就要从民间去找答案。其实就是个民间信仰问题。从小我们就知道,台州民间认为农历初一、十五是不吉利的日子,忌出行,忌操办一切庆典活动。初一、十五夜多野鬼出没,夜里更不宜出门,这从台州人过中元节的习俗中得以印证。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俗称“鬼节”,台州人称作“七月半”,家家户户都要做七月半祭祖,祭祀完邀请亲友聚餐。但从小至今,我的乡人们没有一家选在七月十五这天过节祭祖的,要么提前,要么延后,就是为了避开十五夜到处闲逛的游魂野鬼。由于七月半时节尚处在夏收夏种未完全结束之际,农事还很忙,于是人们将过节的期间拉得很长,灵活机动。

  而元宵、中秋恰都是十五夜,自然也不例外,故选择提前或延后过节。

  再说说冬至节,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阳历节,它在农历的日期是有变化的,但必定落在农历十一月内,故老话有:“冬至年年十一月。”台州人过冬至节也很隆重,摆上丰盛的菜肴祭祀,完了邀请亲友聚餐,互相吃请。虽然冬至日未必处在农历十五日,但台州人过冬至仍然很少选在冬至日这天,提前或延后的多,而且期间也很长,有句俗话说:“冬至长长节,做到除夜歇。”意思是冬至节可以延续到除夕夜一起,当然还有一句调侃的话:“子孙勿还债(不争气),冬至连除夜。”

  即使是清明扫墓,台州人也有讲究,清明日祭扫的,必定是头一年逝者的新坟;两年以上的旧坟,则不必赶在清明日当天,也要提前或延后。如今有三天小长假,可以调剂,过去没有清明假期,人们常常选在清明前后的周末,而且时间也很宽泛,也有老话给人定心丸:“清明长长节,做到端午歇。”

  前面说过,台州人元宵吃糟羹,端午吃食饼筒,很是与众不同。其他节日,除了中秋月饼以外,清明、七月半、冬至的饮食小吃,也很有讲究,一句话概括:清明青餣,七月半庆糕冬至圆。青餣,别的地方叫“青团”或“青圆”,是米粉中拌了野菜汁,包入馅料,捏成圆形或扁圆形的炊圆。青餣的“餣”字,许多人会说不会写,所以只好写作“青圆”。但“餣”字本意就是糕饼,相比青圆,青餣的叫法显得有文化内涵。庆糕也叫蒸糕,下面是雪白的糯米粉,上面一层红糖水凝结,用饭甑蒸熟,上红下白,很是喜庆。冬至圆也是糯米粉做的,有馅或无馅,沸水中煮熟,拌上黄豆粉和红糖的混合物,红皮白心。不同节日,不同小吃,不可混淆。

  台州的节俗如此讲究,如此与众不同,如果你是初来乍到的外来媳妇或女婿,可得铭记于心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