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仁寺的钟声
张进喜
□张进喜
到嘉兴新塍古镇是早就有打算的,上午走新塍塘绿道,中午在美食街享受蒸缸羊肉的美味,下午游玩千年古刹能仁寺,看看那里的千年古银杏和水乡特色的蚕皇殿。
用过午餐,我们便来到位于镇东南的能仁寺,大门上精瘦苍劲的三个金字“能仁寺”为弘一法师所题。进入大门,虽然是重建的,但仍然保留着千年古刹独特的气韵,殿宇宏伟,气势雄浑,香烟袅袅,梵音缭绕。据旧志记载,原能仁寺建筑左右对称,山门直对天仙桥,桥南大路横亘,苍松夹道。山门往北为金刚殿、大雄宝殿、华严阁,金刚殿前有参天银杏两株及砖塔两座,正殿东有陆宣公祠,西有鲁班殿、功德林,大殿前有钟楼鼓楼,东西对峙。在华严阁后有地藏殿,东为米业公所,西为蚕皇殿与丝业公所。1938年农历五月十三,侵华日军焚烧新塍东南半镇,这座历经千年的梁代古刹就此化为灰烬,只幸存蚕皇殿、华严阁石基、千年古银杏一株及石碑五块。浩劫后的千年古刹断壁残垣,满目疮痍。直到1997年12月24日,能仁寺在原地重建后对外开放。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确,江南寺庙众多,景色宜人,嘉兴古城就有七塔八寺。我在祖国各地名山大川游览过诸多庙宇,庄重的大殿虽金碧辉煌气势雄伟,但多数大同小异,建有蚕皇殿的极少。旧时,祭拜蚕神的祠庙主要在江浙蚕区,不过以苏州盛泽蚕皇祠、嘉兴新塍蚕皇殿最为恢宏壮丽,名闻遐迩。
老底子的蚕皇殿供奉着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神农和嫘祖三座塑像。轩辕就是黄帝,神农是我国的农业祖先,又称炎帝,通常所说的炎黄子孙就是指他们两人的后代了。至于那位远古女子嫘祖是黄帝的妻子,是她教会百姓养蚕缫丝,可以说她是我国蚕桑丝绸行业的祖师奶了。大殿上“先蚕遗泽”“衣被苍生”这两块匾额表述得再清楚不过了。以往养蚕之前或养蚕期间,乡民都要到寺里去拜一拜,祈求神灵保佑,取得蚕茧丰收,实在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我们江浙一带的乡下,祖祖辈辈都是田里种粮、地墩栽桑,蚕是农民的宝贝。茅盾的《春蚕》《故乡杂记》把那个年代农民养蚕的艰辛刻画得淋漓尽致了。和江南的许多古镇一样,新塍从唐代开始就以养蚕为业,20世纪80年代还发生过“蚕茧大战”。嘉兴“前沿阵地”的卡点就设在07省道的王江泾和洛东的思古桥,为了拦截去吴江卖茧子的蚕农和外来收茧的茧贩子。说到这里,能仁寺有蚕皇殿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前,蚕皇殿香火鼎盛,每到蚕花娘娘生日更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而今,蚕皇殿虽幸存下来,房屋上精美的雕梁和隐约可见的描金图案告诉人们这里曾经的辉煌,只可惜“先蚕遗泽”“衣被苍生”两块匾额已不见踪影,人们对蚕花娘娘的膜拜也冷淡起来。现在乡下的地墩被削平了,难寻桑树的影子,养蚕的人家少之又少。蚕都不养了,谁还来祭拜蚕花娘娘?
从蚕皇殿岀来,抬头就看见苍劲挺拔的古银杏,但欣赏千年古树要从小蓬莱进去。其实,在江苏宜兴的周铁镇、上海嘉定的安亭镇,我都看过千年以上的古银杏,来到小蓬莱,还是被这里遮天蔽日和粗壮敦实的树王所震撼。据说,这棵古银杏树高23米,树围6.4米,树龄超过1540年,为嘉禾大地树龄最长的古树。银杏王虽逾千年,但仍然生机勃勃,枝繁叶茂,令人惊叹。历经1500多年的沧桑,想必也见证了江南古镇的世事变迁和水乡人家的悲欢离合。
令人称奇的是,当年日本人烧毁了东南半镇,历经千年的江南古刹就此化为灰烬,然而这棵千年古银杏却在熊熊大火中顽强地存活了下来,还有砖木结构的蚕皇殿。也许这是一种不容违背的天意,一段上苍要留给后人铭记的铁证,让现今的人们不要忘记那段苦难的历史。这棵千年古银杏就像是小镇最年长的老者,见证了太多的小镇变故,以后还将见证。
这时,一群白鸽从头顶上飞过,盘旋在安详宁静的古镇上空。仰望蓝天白云的苍穹,我在想:能仁寺虽已重建,晨钟暮鼓在古镇激扬回荡,但人们真的还记得曾经被烧毁的古刹吗?母亲曾经告诉我,她小时候跟着外婆逃难躲在了新塍市河的老石桥下,看着日本人的飞机俯冲下来扔炸弹,炸毁了好些民房店面,哭喊声一片,还有人从桥上掉落下来,在腥风血雨的河里浮沉……
“苍苍能仁寺,杳杳钟声晚”。能仁寺的钟声穿越历史的风雨,悠扬传来,飘荡开去。但愿钟声长长,磬音袅袅,继续传扬在这万家灯火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