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心思你别猜

  □张勇

  萧衍攻入建康城后,追随自己多年的沈约被任命为骠骑司马,成为高参。这时的萧衍大权在握,离皇帝宝座仅一步之遥。不过,这样做与谋朝篡位没什么两样,很容易落下骂名。

  沈约最善于揣摩领导心思,他先是和萧衍讨论一番国家未来这个空泛的话题,以试探他的态度,结果萧衍“默而不应”。过几天他又进言,说“天心不可违,人情不可失”,你就不要再谦让了。现在王业已成,如果不早定大业,倘若有人提出别的主张,便不好收场。一旦齐和帝萧宝融回到都城,君臣名分一定,“岂复有人方更同公作贼?”萧衍听了心中暗喜,就坡下驴答应下来。次日,萧衍决定让沈约起草诏书,没想到沈约已经想在前头,当即从怀里拿出了草拟好的禅位诏书和新政权部门人选名单来。

  类似的事还有一个人干过。陈桥兵变时,赵匡胤黄袍加身,返回开封,在众将簇拥下受禅。事出突然,周恭帝不知所措,禅让仪式需要正式文告,然而当时并未事先准备,一帮武将吵吵着找人写。就在这紧要关头,陶谷不慌不忙从袖筒里拿出早就写好的禅让文告,得意地对赵匡胤说:“已成矣。”陶谷并未参与兵变密谋,只是通过自己的观察,就事先起草好了后周的禅让诏书。这股聪明机灵劲儿,让谁都得惊讶。

  这两个人都很会揣摩领导心思。可惜的是,他们俩下场都很糟糕。

  陈桥兵变后,黄袍加身的赵匡胤让陶谷继续担任翰林承旨,原地不动。陶谷就让自己人在赵匡胤面前做说客,结果碰壁而回。“谷自以久次旧人,意希大用。建隆以后,为宰相者,往往不由文翰,而闻望皆出谷下。谷不能平,乃俾其党与,因事荐引,以为久在词禁,宣力实多,亦以微伺上旨。太祖笑曰:‘颇闻翰林草制,皆检前人旧本,改换词语,此乃俗所谓依样画葫芦耳,何宣力之有?’。”说客强调陶谷的文字贡献,而皇帝却认为那些文字不过是依样画葫芦而已。这个话传到陶谷耳中,对他的打击委实不小,眼看升迁无望,心生怨言,就在墙上写打油一首:“官职须由生处有,才能不管用时无。堪笑翰林陶学士,年年依样画葫芦。”(《东轩笔录》卷一)赵匡胤知道这首诗后,更生反感,彻底阻断了陶谷的晋升之路。非但如此,还波及他的子弟。乾德三年,陶谷的儿子陶邴参加科举,名列上第。赵匡胤毫不客气地说:“谷不能训子,安得登第?”

  沈约呢?更惨。一次,他陪侍御宴,萧衍一时高兴,要和他比一比各自掌握的关于栗子的故事。沈约故意比萧衍少说了三个故事,当场给足了皇帝面子,过后却和外人说是自己故意输给皇帝的,因为“此公护前,不让即羞死”。萧衍听闻后勃然大怒,要治他的罪,好不容易被人劝谏而止,但此后沈约就再也得不到重用了。后来,萧衍和沈约谈及对大臣张稷的不满,沈约居然批评皇上说,事情过去这么久,再说就没意思了。萧衍顿时大怒,质问他“卿言如此,是忠臣邪”,沈约吓得不轻,刚回到家门口就瘫倒在地上,自此一病不起。病中,他梦见齐和帝“以剑断其舌”,恐怖之下请来道士作法,“奏赤章于天,称禅代之事,不由己出”。萧衍听说后更是怒火中烧,接连遣派数人前往加以斥责,沈约最终被活活吓死。

  其实,类似能揣摩领导心思的“能臣”向来不缺,他们的下场却都大同小异。最典型当属三国时的杨修了,这位大才子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不再赘述。他们的成长进步源自天赋异禀,很聪明,最终的悲惨结局也是源自“聪明”二字。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试想,随便哪一个人的心思愿意被别人提前窥破呢?普通人尚且如此,况一国之君乎?这样的提前量千万别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