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犁包书成癖

  □张达明

  孙犁先生一生不喜欢热闹,虽然主持过《天津日报》的副刊《文艺周刊》,也无数次布置过下属对文艺界人士进行采访,但他本人却并不乐于也不习惯接受媒体采访,也拒绝上镜,更不爱抛头露面出席各类活动。他的最大爱好就是读书,对此他这样说:“我对书有一种强烈的,长期积累的,职业性的爱好。”“因为我特别爱好书,书就成了生死与共之物。”

  因为爱书,所以就买书,孙犁还养成了包书皮的习惯,“容不得书之脏、之残,每收书必包以封皮,用纸都是废物利用”。他在《孙犁书话》中说:“余近年用废纸装书,报社同人广为搜罗,过去投入纸篓者,今皆塞我抽屉。纸不用尽,则心不能安……适领导春节慰问病号,携水果一包,余亟倾水果,裁纸袋装之。呜呼,包书成癖,此魔症也。”

  孙犁不像其他作家那样,书柜大多置于显眼的地方,在他的书房,很难看到书的影子,每一本包好的书,都被他锁在几个老式板柜中“养”起来,“秘不示人”。

  “文革”后期,孙犁刚被“解放”时,还不允许发表作品,他就每天钻在书房里,“利用所得废纸,包装发还旧书,消磨时日,排遣积郁”。他并不只是单纯地包书皮,而是在包完一本书皮后,再将全书仔细阅读一遍,将读后感认真写在书皮上。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这些随手写的读后感,却成就了中国文坛的一个新文体——“书衣文”。

  后来孙犁被允许发表作品了,有出版社也开始向他约稿,但手头上没有现成的文章,他便将书皮上的读后感,仔细整理成《书衣文录》拿去发表,深受读者的喜爱。虽然《书衣文录》里的每篇文章都很短,但意蕴却极其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