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梦窗德清遗事
杨振华
![]() |
| 吴梦窗画像 |
⦾文化史谭 □杨振华
都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因为编撰者自有规则与喜好,可以决定什么人可以登堂入“史”。南宋著名词人吴梦窗就没有入《宋史》编撰者的法眼,被拒之门外了。
吴梦窗(1200~1260),名文英,字君特,梦窗是他的号,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或许因出生工商家庭,他没有科举考试资格,一生没有功名,无官无职,游幕终身,因此没有进入正史。但在南宋,他是与辛稼轩、姜白石三足鼎立的词坛名家。吴梦窗精美的词作以其独特的光芒穿越时空的帷幕,今人仍然能品味其馨香,共鸣其雅唱。
德清是吴梦窗最早有行迹可考的地方。入仕无门的青年吴梦窗,无奈地服从于命运的安排,在江南的山水间寻找生命的寄托,以优美的词句来排遣青春的忧郁,在德清的东苕溪边,他创作了《贺新郎·为德清赵令君赋小垂虹》一词:
浪影龟纹皱。蘸平烟、青红半湿,枕溪窗牖。千尺晴霞慵卧水,万叠罗屏拥绣。漫几度、吴船回首。归雁五湖应不到,问苍茫、钓雪人知否。樵唱杳,度深秀。
重来趁得花时候。记留连、空山夜雨,短亭春酒。桃李新栽成蹊处,尽是行人去后。但东阁、官梅清瘦。欸乃一声山水绿,燕无言、风定垂帘昼。寒正悄,亸吟袖。
按照夏承焘先生的观点,赵令君就是嘉定十七年(1224)时任德清知县的赵善春,这首词是吴梦窗可考定创作时间的第一首作品。
这是词人第二次踏入德清的山水,时值春花缤纷。遥想那个初春的早晨,吴梦窗与德清知县赵善春一起畅游余不溪上,但见清澈的溪水上碧波荡漾,平烟漠漠;岸边的花树还挂着水珠,红绿间显得湿润;一边的青山如屏风如锦绣,叠叠相连;天边朝霞倒映在溪水里,仿佛慵懒地卧在水面。真是一幅江南的山水美景画!
德清虽是吴梦窗有最早可考事迹的地方,但不是他的长住地。他走出故乡四明,在苏州、杭州等地过着游幕生活。杨铁夫先生的《吴梦窗事迹考》认为,德清是吴梦窗的“惯游地”。德清是他时常出入的游览之地,或许也是他的暂住地。那年春天,吴梦窗住在德清县衙内,或许暂做了赵知县的幕僚。德清县衙花园的美景也进入了吴梦窗的词里,写过《念奴娇·赋德清县圃明秀亭》《烛影摇红·赋德清县圃古红梅》等词。
到了清明时节,吴梦窗和朋友们一起度过江南重要的传统节日。那一天,德清余不溪上热闹非凡,人们正在进行一年一度的划船比赛。词人用精美的词句刻录了德清清明竞渡的景象,展示了一幅独具特色的地方风俗画。他在《瑞龙吟·德清清明竞渡》里写道:
大溪面。遥望绣羽冲烟,锦梭飞练。桃花三十六陂,鲛宫睡起,娇雷乍转。
去如箭。催趁戏旗游鼓,素澜雪溅。东风冷湿蛟腥,澹阴送昼,轻霏弄晚。
德清作为吴越故地,江南水乡,与湖北荆楚的风俗不同:荆楚一带为纪念诗人屈原,在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而古代德清流行的是,清明竞渡,吃青团,为的是熟习水上作战或劳作。吴梦窗的词为越地清明民俗留下了难得的实证。
吴梦窗曾在杭州、苏州先后有过两次恋情,但一死一离,曾经的美好恋情都以悲剧告终。而吴梦窗关于德清的词句里,分明隐藏着年轻时又一段爱情。他晚年客居德清的词作,几次出现过“龟溪废园”,龟溪就是余不溪流经德清县城的一段。一座龟溪畔荒废的园子为什么让词人如此难以割舍呢?在青春萌动的岁月里,吴梦窗在德清或许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经历。
某个寒食节,吴梦窗作客龟溪,是第N次迈进那座临溪的废园,一个荒芜冷落的地方。这里曾经繁华,而今衰歇,但正是这座废园让词人触景伤怀,赋词《祝英台近·春日客龟溪游废园》。词人漫步在废园小径,采撷一簇野花,幽香弥散。他看到废园长满青草,溪边沙地上印着清晰的小脚印,不禁回想起在龟溪畔的年轻时光,如今已是两鬓苍苍、韶华不复,孤零零的一个人,在这云山深处辗转飘零,不禁百感交集……
一个异乡人,一个寒食节,一处废园。这时节,词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一荒芜的园林来闲游?为何重游之时会如此的感伤?关于这座废园,吴梦窗还写过《青玉案·重游(龟溪)葵(废)园》:
东风客雁溪边道。带春去,随春到。认得踏青香径小。伤高怀远,乱云深处,目断湖山杳。
梅花似惜行人老。不忍轻飞送残照。一曲秦娥春态少。幽香谁采?旧寒犹在,归梦啼莺晓。
这一次,正值梅花吐蕊,词人羁旅独游,如同孤雁长天,站在龟溪之畔,望着滔滔溪水东流,感慨时光流逝,春华易逝,那座曾经辉煌的园子现在荒芜了。他记得曾经与爱人踏青走过的小路,依然感觉到清香四溢。但爱人已经离去,词人也已老去,梅花似乎懂得词人的心意,不忍心飞花送残照,让词人多一点点时间,多一点点空间,多一点点回忆。正当词人沉浸在对爱人魂牵梦萦的想念,自问有谁还会与他一同探梅采梅时,突然,一声声黄莺的啼叫又把人拉回现实,他感到了初春料峭的寒意。
在龟溪畔与词人吴梦窗牵手的女子是谁?他的《珍珠帘》一词给我们透露了一些信息。该词有一个小序:“春日客龟溪,过贵人家,隔墙闻箫鼓声,疑是按舞,伫立久之。”这是词人在德清路过一个富贵人家,听到歌舞管弦之声,勾起了无限的旧情。词的正文是:
蜜沈烬暖萸烟袅。层帘卷、伫立行人官道。麟带压愁香,听舞箫云渺。恨缕情丝春絮远,怅梦隔、银屏难到。寒峭。有东风嫩柳,学得腰小。
还近绿水清明,叹孤身如燕,将花频绕。细雨湿黄昏,半醉归怀抱。蠹损歌纨人去久,漫泪沾、香兰如笑。书杳。念客枕幽单,看看春老。
吴梦窗不仅是词人,也是音乐家,他熟谙音律,对音乐格外敏感。他听到箫鼓演奏的音乐而浮想联翩,墙内佳人的舞曲勾起词人的恨缕情丝,如柳絮飘飞,眼前呈现爱人的舞姿,如春柳一般婀娜多姿,蜂腰柔软,莲步轻盈,曾经的欢爱历历在目。
而自己,如同孤燕穿行在水面上或花枝间。在细雨纷纷的黄昏,在龟溪畔的酒楼上,词人独饮,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跌跌撞撞回到住地。爱人的遗迹依旧,“蠹损歌纨人去久”,蠹鱼损坏了爱人歌舞曾用过的纨扇,睹扇思人,可是人已远去。吴梦窗在龟溪畔的爱人或许是一位歌女,他在德清或许置有房产,否则住处多年之后怎会有爱人的遗物呢?这位歌女,一定就是曾经与词人携手游园的意中人。想想过去,如兰之笑就入眼帘,而自己泪湿满衣襟了。词人孤枕难眠,辗转反侧,顿生韶光无情之感。
在德清东苕溪之畔,吴梦窗确定无疑拥有过一段无法忘怀的情事。男主是词曲作家,女主是能歌善舞的歌女,他们携手相爱,而后分离,留下剪不断理还乱的相思愁绪,化为吴梦窗笔下绵绵不绝的词句。吴梦窗曾“游苕霅间三十五年”,“苕霅”指苕溪霅水,自然包括了余不溪,即今天的东苕溪旧道。他何以如此钟情于这方水土?因为爱情。
回望历史,吴梦窗生活的南宋王朝末期,正是一个日渐衰落的时代。在纷乱的浮华世界,追念爱情、咏唱爱情成了吴梦窗世俗生活的心灵慰藉。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而德清,因吴梦窗多了一段历史故事,多了几许爱情的浪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