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杭州人的冬至

  □刘晓东

  自从西汉《淮南子·天文训》首次完整记录了二十四节气后,节气观念在我国古代农耕社会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哪个节气该做些什么,仿佛像定时闹钟一样指引和提醒着人们,这种影响在广大农村实际上至今尚未式微。冬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中最为特殊的一个,尤其为人们所重视。冬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处于北半球的我国该日白昼最短,此日过后便“日长一线”,阳气开始上升,大地重归复苏向荣,故有“冬至一阳生”之说。在看重阴阳五行的传统社会,阴极阳来是有着非常意义的。

  南宋时,皇城临安府的老百姓们都非常重视冬至,把冬至从“节气”变成了最重要的“节日”。吴自牧《梦粱录·十一月冬至》:“十一月仲冬,正当小雪、大雪气候。大抵杭都风俗,举行典礼,四方则之为师,最是冬至岁节,士庶所重……此日宰臣以下,行朝贺礼。士夫庶人,互相为庆。太庙行荐黍之典,朝廷命宰执祀于圜丘。官放公私僦金三日。车驾诣攒宫朝享。”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冬至》:“朝廷大朝会庆贺排当,并如元正仪,而都人最重一阳贺冬。”在冬至这一天,临安府上自皇家王公将相,下至平头百姓,都投入到了庆祝佳节中来,在衣、食、玩等方面赋予冬至浓郁的节日氛围。

  穿最好的衣服。为了迎接这一盛大节日的到来,很多临安府士庶即使最贫穷的人,也要东拼西凑、到处借贷,以便能在这一天更换上新买或新裁的衣服。《武林旧事·冬至》说“妇人小儿,服饰华炫”,出行的“车马皆华整鲜好”,争奇斗艳,一派承平盛世景象。

  讲究好的饮食。庆祝节日,除了要穿上光鲜的衣服外,饮食当然也必须得讲究。冬至这一天,临安城的士庶在饮食方面也颇下功夫。《梦粱录·十一月冬至》:“如馈送节仪,及举杯相庆,祭享宗,加于常节。”馈送节仪和祭祀祖宗的食品规格比平常节日都要来得高。南宋孝宗朝以替岳飞定谥“武穆”著名的颜度,在其《冬至》诗里感叹道“至节家家讲物仪,迎来送去费心机”,在挑选食品赠礼上大费士庶脑筋。《武林旧事·冬至》:“有‘冬馄饨,年馎饦’之谚,贵家求奇,一器凡十余色,谓之‘百味馄饨’。”有钱人家这个时候斗奇夸富,在食材挑选和调配上花了不少心思。

  玩是必须的。盛大的节日当然离不开娱乐,冬至日官府对此也是做足了功夫。宋宁宗朝编的《庆元条法事类》“假宁格”规定,官员冬至前、后各二日共给假五日,“工作”人(工匠)冬至休假三日,“役丁夫”冬至放假一日,“流囚居作”者冬至给假三日。此外,《梦粱录·十一月冬至》说临安府“官放公私僦金三日”,官方明确规定免去公私三天各种租赁的费用。显然,这些都是官府在政策层面上对活跃节日气氛、营造良好商业氛围的支持。《武林旧事·冬至》“三日之内,店肆皆罢市,垂帘饮博”,全面歇业参与节日庆祝,以至于“五鼓已填拥杂于九街”、行人“往来如云”,“岳祠城隍诸庙,炷香者尤盛”,临安府满大街早晚都是人山人海,庙会活动更是鼎盛热闹。

  南宋范成大《满江红·冬至》:“且团圞同社,笑歌相属。著意调停云露酿,从头检举梅花曲。纵不能、将醉作生涯,休拘束。”在无拘无束中,南宋临安城的士庶们庆祝着冬至佳节,千百年后在古书泛黄的纸页里依旧焕发出让人艳羡的祥和与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