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半农自找挨骂

  □张达明

  语言学家刘半农喜欢玩一些新鲜刺激的噱头,时常让人哭笑不得,友人因此给他起了个绰号:丢了“人”的人。

  1911年,刘半农突发奇想,筹划编一本“骂人专辑”,并征求同是语言学家赵元任的意见,得到的回应是:“你如果真要搞这件事,我当仁不让第一个去骂你。”

  刘半农喜出望外地说:“照你的意见,这件事搞得?”赵元任再无说话,只是看着他发笑。

  刘半农说干就干,很快就在《北京晨报》上刊登了一则“启事”,公开征求各地的骂人方言。赵元任没有食言,在看到启事的第一时间,就急忙赶到刘半农的宿舍,二话不说,上来就用湖南、四川、安徽等地的方言,“痛骂”了近半个小时,把刘半农骂得“狗血淋头”,直到过足了骂瘾,这才带着胜利的笑容飘然而去。

  周作人看到启事后,岂能落于他人之后,心甘情愿牺牲了午休时间,兴致勃勃地跑到刘半农的住处,用绍兴话把刘半农“大骂”了一顿,趁他发愣的当口,满意地扬长而去。

  两天后,刘半农去教室授课,又被宁波、广东的学生用方言“痛骂”了一番。这也是刘半农有生以来在自己学生“痛骂”声中度过的一堂课。

  那些日子,刘半农不敢出门,一旦走在路上,就会被诸如山东人、山西人、陕西人用方言狠狠地“臭骂”,让他受尽了语言暴力的酷烈“摧残”。此时他早已忘了自己征求国骂和地方骂的初衷,只想加快步子躲开那一声紧着一声的大骂声。

  事情到此并未结束,后来刘半农去上海拜访章太炎,又被这位大学者用汉代的话“骂”了,章太炎还告诉他这句骂人的话典出何处;接着再用唐朝的话“骂”他,又告诉他这句话是谁骂的,典出何处。就这样一直从上午“骂”到下午,依然意犹未尽。

  事已至此,刘半农只能对天长叹:“自作自受,呜呼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