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机遇,打造汽车零部件百亿产业
![]() |
![]() |
□龙泉市政协调研组
龙泉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要聚力打造汽车零部件百亿产业。面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要立足龙泉汽车空调零部件产业现有基础,抢抓机遇、重塑优势,夯实品质龙泉发展根基。
当前需要克服的困难
随着传统燃油汽车向新能源汽车加快转型,作为汽车重要组件的热管理系统单车价值从2500元左右跃升至6700元左右,预计2025年全球热管理市场空间有望突破1500亿元,给龙泉汽车空调零部件产业带来了历史性发展机遇。
龙泉市汽车空调零部件产业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历经近50年发展,形成了产品齐全、营销网络健全、产业生态良好的特色产业集群,产值约占全市工业产值的三分之一,成功荣膺“中国汽车空调零部件制造基地”“汽车空调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等国字号金字招牌。对标新能源汽车产业热管理系统等细分赛道,当前需要克服诸多困难,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抢抓机遇主动性不够。从政府层面来看,对龙泉新能源汽车热管理产业作为工业主导产业的目标定位不够清晰,布局新能源汽车热管理产业的总体谋划不足。从企业层面来看,大多汽车空调零部件企业仍停留在传统燃油汽车零部件生产领域,主动更换赛道意愿不强,涉足新能源汽车热管理零部件领域企业仅占1/8左右,且产值占比不高。从区域协作来看,与国内外新能源汽车领域领先企业交流合作不深,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借力发展、借梯登高的意识不足。
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龙头企业带动缺乏,产业结构层次偏低,总体规模偏小。新能源汽车热管理产业龙头企业、“链主型”企业虽已在全力加快推进,但尚未落地投产,短期内仍无法快速释放产业集聚带动效应。产业链条尚不完整,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主要分为空调系统、电池热管理系统、电机电控冷却系统、其他冷却系统等四大系统,龙泉当前涉及的仅为空调系统的零部件产品。产品附加值偏低,以单一产品为主,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品牌效应不明显,供货市场以售后市场为主,难以进入汽车热管理系统一级配套市场和集成化模块化市场。
科技创新支撑力不足。科创平台作用有限,汽车空调检测中心以传统汽车空调零部件检测服务为主,对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及其电子元件的检测服务较少。产学研用融合不深,暂未形成以需求为导向、市场为依归、产品为纽带的研发模式。企业对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或吸纳能力不足。企业创新投入偏少,科研经费投入不足,开发新产品能力较弱,与市场需求不相匹配。
产业人才瓶颈突破难。引才难度较大,高层次创新人才、实用技能型人才、产研结合型人才、成果转化落地型人才尤为紧缺,“周末工程师”“候鸟教授”等柔性引才方式效果不够明显。育才举措偏少,本土人才培养不足,中高职院校尚未开设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相关专业。留才成效欠佳,人才施展才华舞台不大。
要素保障服务待完善。项目招引方面,新能源汽车热管理领域延链、强链、补链项目招引较少,具有影响力、集聚带动力的“链主型”企业缺乏。管理服务方面,在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制定跨部门协同攻关方案、系统整合资源方面还有较大欠缺;政府产业基金、科创基金作用发挥不够明显;人力资本服务、科技咨询、科技金融、创业孵化等产业服务机构较为缺乏;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尚未形成,社会资本参与度低。用地保障方面,大部分扩展新空间短期内还不能实现供地,难以跟上招商项目落地时序进度要求。
抓住历史性发展机遇的对策
坚持规划引领。一是抓紧制定规划,出台产业链融合发展政策,致力打造国内知名的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零部件制造基地。二是深化部门协同,专设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产业领导小组专班,明确经济商务局、科技局、市委人才办等部门职责,构建融合集群的产业生态。三是融入发展全局,积极对接省内及上海、江苏、安徽等地新能源汽车整车及热管理领域龙头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
突出强链补链,增进产业发展新动能。一是抓好“龙头”引育,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促进产业链各环节有序衔接。当前要以推动龙泉·吉利智能热管理系统研发中心及产业化项目为重要契机,充分发挥“吉利”龙头带动作用,尽快促成研发创新平台和热管理系统总成及核心零部件龙泉生产制造基地快建设、早投产。与此同时,紧盯5亿元、10亿元新能源汽车热管理项目,以系统型、集成型头部企业为重点招引对象,大力促成“零跑汽车年产150万套新能源汽车压缩机”等项目落地。二是实施“强基”工程,深入实施放水养鱼、专精特新、隐形冠军、凤凰行动等企业培育行动,建立本土龙头企业培育库。鼓励本土企业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形成“集成+配套+服务”链条完整的产业集群。三是做好“借力”文章,依托山海协作、“飞地”平台等载体,与绍兴、台州、宁波、嘉兴等城市加强联动,与温州瑞安、宁波北仑深入对接,与三花智控、银轮股份和拓普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加强合作。
注重科技创新,提升产业发展新引擎。一是拓展平台服务功能,增加热管理检测设备,将汽车空调检测中心打造成集传统汽车空调和新能源汽车热管理检测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加大技术人员业务培训,招引汽车热管理产业智库及科研院所、资格认证、标准制定等机构入驻。深化检测中心管理机制改革,对有突出贡献的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实施股权和分红激励,有效调动员工积极性。加快龙泉·吉利智能热管理研发中心建设并投入运营,推动首批项目成果本土转化落地。二是深化产学研用融合。充分发挥产业创新研究院、浙江大学龙泉创新中心科研平台作用,拓展新能源汽车空调系统和“三电”热管理领域的技术研发和应用业务。依托浙江大学项目资源,承接国内外企业新能源热管理研发项目、大学生创业项目等,合作建设新能源汽车热管理产业众创空间和孵化基地。同时,深入拓展与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的产学研合作,建设契合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的高能级科研平台。三是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对科技创新型企业股份制改造、境内外上市、新三板挂牌、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和并购、重组等给予分类分阶段支持。对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瓶颈技术进行“揭榜挂帅”,推动科创平台成果转化。深化科技成果转移支付制度,鼓励高校联合产业上下游企业在龙泉建设成果转化加速器。积极营造创新氛围,对研发投入增量企业给予经费补助和表彰奖励。
建强人才队伍,激发产业发展新活力。一是搭建平台引人才,设立以新能源汽车热管理为重点的人才培育专项基金,激励创新平台和头部企业引进国内外行业专家,引导企业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咨询、合作研发、技术攻关等科技创新活动。探索“飞地”人才培育模式,利用好“萧龙科创园”“上海龙泉双创园”平台,柔性引进浙大、上海交大等院校高层次人才。探索建立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与各大高校、创新中心、跨区域劳务协作、人力资源公司等签约合作共建共享。二是多措并举育人才。深化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争取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在龙泉开设工程类、机械类、动力学等相关专业,与浙江大学、丽水学院开展定向专业委培等方式,为产业发展培养实用技术人才。加强新生代企业家培养,持续实施“青蓝接力工程”,助力民营企业家开展二代培养、梯队建设。积极为新生代群体提供商务洽谈、培训学习、交流合作等服务。三是千方百计留人才。建立“政校企”人才培养联盟,提升企业承载创新人才能力。切实落实各项留才政策,特别是对行业紧缺人才、技术型人才,要制定更具针对性的专项政策。优化升级人才服务,在住房、子女就学等方面给予更多优惠扶持。
强化要素保障,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一是强化资源要素保障。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推动土地、能耗等重点要素资源向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集聚。二是提高项目招引服务。支持通过产业链招商、委托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方式招引项目,适时开展重点企业会商会、产业链供应商大会、项目要素保障会。发挥汽配行业协会作用,争取类似上海歌华展会等行业领域大型专业展会在龙泉举办。三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支持龙头企业培育和“双招双引”重大项目建设,形成“基金+产业”“基金+基地”“基金+项目”驱动模式。支持企业上市发展壮大,搭建企业股改上市服务平台、银企对接融资平台和项目资本对接平台。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构建“新能源+绿色金融”模式,组合运用股权、债权、资产证券化等多种金融工具,为新能源汽车热管理项目融资提供长期限、低成本资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