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优势,做大做强孵化器
![]() |
□杭州滨江区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
孵化器、众创空间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生长谷,是培育孵化科技型企业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阵地。杭州高新区(滨江)是全省首家孵化器的诞生之地,要大力促进孵化器发展,为滨江创新创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能。
基本情况
国家孵化器、众创空间全省第一。拥有市级及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85个、众创空间45家。其中万轮科技创业中心、华业科技园、天和高科技产业园等国家孵化器共18家、众创空间共22家,均占全市25%以上。全区已形成“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特色小镇”孵化链条,2022年,在孵企业3820家。
创新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全域孵化态势基本成型,激发出澎湃的双创活力。截至2022年底,高新区(滨江)累计孵化企业6166家,全区孵化器、众创空间在孵企业当年知识产权授权数3239件,其中发明专利363件;集聚创新创业人才约3.8万人,其中大专以上3.4611万人。2022年,高新区(滨江)孵化器培育孵化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共有133家,数量占全市42.4%,培育数蝉联全市第一。
陪跑服务能力明显提升。高新区(滨江)成立孵化器联谊会,推出创业“陪跑计划”,全面实施“造血计划”“伯乐计划”“同行计划”等五大计划,积极拓展“孵化器+”资源网络,推出公共技术研发平台、科技金融服务机构、知识产权保护机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四张清单”。2022年,全区孵化器、众创空间累计聘请创业导师1731人次,开展创新创业活动1644场,获得投融资的企业数量共有229家,投融资总额约13.9亿元。累计培育出泰格医药、启明医疗、山科智能等上市企业29家。
薄弱环节
与世界领先高科技园区仍有差距。如中关村科技园区拥有国家级孵化器、众创空间63个、118个,分别是滨江的4.5倍、5.4倍;长220米的中关村创业大街累计孵化创业团队3841家,获得融资团队1212家,项目累计融资额超过731亿元;上海张江拥有国家级创新创业载体100家,是滨江的2.8倍。
运营模式仍有待探索。目前,孵化器收入主要来源于物业差价和政府补贴,入孵项目存在“好项目不用孵化,坏项目孵化不动”的问题,在现有房租补贴政策门槛提高、房租补贴收入减少的情况下,孵化器运营难度加大。
与孵化器发展趋势的契合度有待提高。孵化器、众创空间正呈现专业化、市场化、品牌化、国际化、虚拟化等特征。但高新区(滨江)以区综合孵化器、众创空间为主,占比约87%。同时,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数据和数字化延伸到创业者企业端的力度有限,“互联网+创业单元”“场景驱动+创新单元”等新模式还不多。
对策建议
推动集群化发展。一是谋划创新创业街区。发挥国家级孵化器辐射示范带动作用,依托“1+2+6+N”的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用好工业园区改造、村级留置地开发等空间,打造创新创业服务功能和基层社会治理功能高效集成的创新创业街区。二是植入增值服务功能。适应新兴产业对“人才”“时间”“服务”等高端要素的需求,营造一批高端人才交流和生产性服务业需求空间,配备子女托育、培训等服务功能,完善社交功能和研发设计、金融服务、检验检测、品牌营销、供应链匹配等产业增值服务功能。三是加强整体品牌推广。打造一个品牌形象展示、产业招商推广、双创资源交流、会议论坛举办的共享客厅,定期举办行业论坛、精英沙龙、专业培训、经验交流等活动。
推动专业化发展。一是更加聚焦主导产业发展。围绕数字安防、信息安全、生物医药、元宇宙、极弱磁、机器人等优势产业,加大在孵企业的产业集聚度,引导现有存量孵化器向专业化、精细化升级。二是更加聚焦专业资源导入。聚集产业垂直细分领域,适应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需求,依托行业链主企业、科研院所等,导入研发设计、试验检测、中试熟化等专业资源,建设专业技术公共平台,提高入孵企业和团队的专业集聚度。三是更加聚焦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孵化载体与概念验证中心、成果评估中心、技术转移机构结合,鼓励运营机构持股孵化,建立“投资+孵化”模式,对接促进科技成果向市场转移转化。
推动数字化发展。一是推进数字化园区建设。支持孵化载体开发应用涵盖智慧园区管理、设备物联管控、大数据可视化及企业服务管理等功能、符合产业特色的数字化管理系统,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高品质服务体系。二是打造一批场景孵化器。聚焦场景试点试验环节,联合龙头企业、上市企业在城市空间搭建孵化场景,开展融合创新的场景实测、验证商业模型、评估市场前景的前瞻性、验证性、试验性空间载体项目征集。三是搭建虚拟孵化器,鼓励孵化器积极对接产业链链主企业、创新联合体等,依托大企业专业技术平台和产业、资源进行充分对接,培育虚拟创新创业社区、网上创新工场、数智工坊等新型孵化器,通过征集数据价值化应用场景,以数据为驱动,探索“小片区、大合作”数据匹配模式,推动在孵企业更好发展。
推动共享化发展。努力建设共治共享的创新生态共同体。一是突出资源共享。依托国有物业、大企业建设专业化孵化器、专业化众创空间,共享实验仪器、共享数据样本、共享科研人才、共享生产车间。二是服务自主式。根据园区特点,围绕企业员工所需求的基本型、发展型、保障型服务,开设培训、心理咨询等服务类企业,提供更多创业就业机会,配套服务周边区域。三是共享物理空间。共享办公空间,灵活办公,节约初创企业的创业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