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营商环境之“优”谋经济发展之“进”

  □象山县政协工商联界别组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衡量一个地区核心竞争能力和潜在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志。优化营商环境,对正处于弯道超车、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县域先行新实践的象山尤为迫切。

  现状

  近年来,象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建设,围绕加快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目标,通过推进简政放权、优化审批服务、规范涉企收费、提高监管效能等,营商环境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综合排名进位。2022年,象山位列赛迪全国县域营商环境百强县第37位,较2019年提升了10位;省营商环境评价综合得分在全省县(市、区)中处于第二档。

  审批服务加速。2022年,依申请政务服务办件“一网通办”率98.51%(线上线下)、92.58%(大厅)。完善县级代办中心、乡镇(园区)代办站、县级部门代办小组“三位一体”的代办服务体系,形成从项目前期至竣工验收的全流程跟踪、全线务指导、全方位服务“一链式”代办服务,实现项目从拿地到开工不超过6个月,提速50%以上。

  惠企力度加大。深入实施“十大专班稳经济、塑造变革抢先机”活动,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措施,全面开展企业降本减负。2022年,落实减负降本政策42条,惠及企业32.9万家次。提升惠企服务,涉企难题办结率97.3%、答复率100%。

  发展环境优化。市域铁路象山线开工动建,象山港、石浦港口岸正式对外开放申报全力推进,县域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加大企业用电、用气、用水等相关问题整治力度,企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设立县营商环境投诉中心,推行企业轻微违法行为“首违免罚”制度,营商环境更有温度。

  短板

  虽然象山营商环境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营商环境最优县目标、与社会各方面特别是企业的期盼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要素保障支撑还不够有力。企业生产相关配套有待优化,部分生产要素成本依然较高。用能方面,象山企业用气价格5.95元/立方米,全市平均4.69元/立方米,用气价格相对偏高。用电缺口较大,难以有效解决。生产资料方面,象山塘渣、混凝土等存在供不应求、价格较高等问题,影响工业企业落户。配套服务方面,物流、工业垃圾处置等成本较高,企业负担较重。

  为企服务还不够精准。审批环节手续繁琐有待改进。网上政务服务存在数据信息壁垒,企业多部门跑、多地跑、多次跑的问题仍个别存在。政务服务理念有待转变,开罚单多、指导性服务少。在第三方中介服务领域,涉及质量检测、消防生产、环评、安评等方面的服务收费较高。

  法治化程度还有待提升。法治意识不足、“中梗阻”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存在。部门涉企政策存在“相互打架”现象,如粉尘车间,环保要求关窗户,应急部门要求开窗户。

  对策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要坚持以“相对便宜、绝对便利、全面安全、本质公平”为导向,主动对标先进地区,以更大力度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提升宗旨意识,打造更有担当的政务环境。要全面增强主动服务意识,牢固树立“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的理念,进一步坚定打造服务型政府的信心,当好“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要建立畅通无阻的政企沟通机制,进一步把握产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县营商环境投诉监督中心作用,加快建立健全统一便捷的投诉举报系统、高效公正的办理反馈体系、权威有效的评价监督机制,优化企业服务平台集成度和体验感,不断挖掘服务潜力,提升服务质量。要按照“问题清单化、清单责任化、责任具体化”要求,进一步增强攻坚克难的韧劲,创新服务机制和服务方式,完善领导对口联系、部门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做到企业难题一项一项解,政策举措一条一条落实,让市场主体专注前行。

  转化政策红利,打造更具优势的服务环境。要持续推动减税降费等纾困惠企政策落实落细,加大执行力,扩大覆盖面,使企业能够实实在在、及时便捷地享受各项优惠。要积极推动金融机构落实普惠金融政策,建立融资增信支持体系,加大对融资担保公司的政策支持力度,助力企业畅通产业链、稳定资金链。要加快推进城市天然气利用、南部域外引水工程、现代化物流体系建设等工程项目,切实降低企业用气、用水、物流等生产经营成本,强化企业用工、技能等培训保障。要站在“企业侧”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推进各部门、各业务系统信息互联共享,推行容缺受理,简化审批流程,缩减项目投资审批和企业开办时间,为企业经营活动“松绑”。

  改革创新方式,打造更显公平的法治环境。要积极探索推行容错纠错“柔性执法”机制,由各执法相关单位梳理本系统涉及的法律法规及规章条款,制定涉企轻微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和一般违法行为减轻(从轻)行政处罚事项清单。要发挥公检法司各部门法制保障作用,积极探索服务创新机制,主动开展“法律问诊”“法治体检”等宣传、援助服务,打好系列依法服务保障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组合拳,依法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要进一步提升中介机构服务水平,坚持以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满意度为导向,完善营商环境中介机构评价制度,扩大企业评价参与面。

  浓厚社会氛围,打造更加亲清的人文环境。要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新生代企业家培育,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着力培养一批领军型、成长型企业家和企业经营管理优秀人才。要探索建立政府部门与企业无障碍沟通直达机制,定期开展政府决策征求、政企恳谈会等沟通活动,广泛收集整理企业反映的问题和诉求,进一步融洽政企关系。要优化出台关心关爱企业家措施,广泛营造尊重企业家、爱护企业家、支持企业家的浓厚氛围,提升企业家的幸福感、获得感,形成“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关乎营商环境”的社会共识。

  链接:

  浙江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优质的营商环境是经营主体茁壮成长的基础。近年来,我省不断探索,积极打造“营商环境最优省”。

  2013年,率先启动和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2014年,提出“四张清单一张网”的改革布局;2016年,首次提出“最多跑一次”改革;2022年以来,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破解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难题;2023年,以全省“一号改革工程”力度,持续推动营商环境优化提升。

  当前,全省经营主体获得感持续提高,发展质量有效提升。近五年,全省在册经营主体总量年均增速在8%以上,相比2019年底总量增加275.75万户。全省上市企业达710家,“品字标”企业达4473家。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51.38件。

  商事制度改革让创业更便利。坚持把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作为培育壮大经营主体的重要抓手,持续深化企业开办便利化改革、“证照分离”改革,创新实施准入准营、迁移、股权转让等“一件事”改革。截至目前,全省企业开办时间从8.6天压缩至1个工作日,告知承诺许可事项从60项增至103项,已办理准入准营“一件事”2.5万件、迁移“一件事”4.6万件、股权转让“一件事”1.7万件,市场准入便利度位居全国前列。

  完善新型监管机制让经营更轻松。构建“事前提醒提示、事中无事不扰、事后免罚轻罚”的全生命周期柔性监管体系。截至目前,全省行政执法部门采用“双随机”方式开展检查占比达63.29%,跨部门联合双随机监管率达34.08%,减少重复上门检查16.12万户次。

  强化监管执法让竞争更公平。近年来,我省率先实施全省域公平竞争政策先行先试改革,积极打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比如率先实施经营者集中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在注册登记环节对企业并购进行垄断风险预警,将我省年营业额4亿元以上的企业全量纳入监测,引导企业依法做大做强。

  要素赋能让发展更有动力。截至目前,我省集成计量、标准、品牌、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资源,建设177个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累计为经营主体提供专项服务4.1万次、节约费用超1亿元。

  (综合新华社、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