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加减乘除”,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永康市政协

  民营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永康民营企业众多,民营经济发达。进入新时代,要多措并举,进一步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现状: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永康民营企业家凭着吃苦耐劳、敢闯敢拼的精神,走遍千山万水、吃遍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一步步“打”下了“七都一城”8块国字号金字招牌,演绎了一个又一个“春天的故事”。而今,数万家民营企业在世界经济的舞台上角力争锋,创造了全市75%以上的生产总值、65%以上的税收、90%以上的外贸出口、90%以上的新增就业岗位,成为永康工业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和突出优势。

  近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永康民营企业抗风险、排万难、除干扰、敢冲敢干敢闯,具备强大的生命力、适应力、创造力、竞争力。但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挑战,企业多而不强、创新能力不足、品牌影响力不强等问题急需破解,传统五金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路径:做好“加减乘除”文章

  外引内育做“加法”,不断壮大产业规模。为破解永康民营企业多而不强的困境,须向外招引大项目、在内培育大企业,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千亿级、世界级五金产业集群。一是注重招大引强。坚持大开放、大招商,聚焦五金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制造企业的现实需求,通过开展全链条、跨链条整合招商,着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市场前景好、产出率高的“大好高”项目。发扬“蚂蟥精神”,重点在世界“500强”、国企及国内知名大企业中取得重大突破,力争“十四五”期间引进2~3家。二是注重培大育强。全面梳理现有五金产业链企业清单,建立骨干企业培育库,着力打造多层次、递进式的五金产业企业梯队。分行业分年度重点扶持,力争在八大五金行业中,三年一轮回、每年选3个行业,每个行业培育发展3家,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明显、具有国际竞争力等方面树好榜样。全力支持同行业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并购重组等方式,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实力,成长为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

  倒逼转型做“减法”,有效提升产业层次。坚定不移推进亩均效益评价,加快“腾笼换鸟”,用亩产倒逼出产业效益,强力破除土地要素制约。一要突出主体责任。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上手、亲自抓,实行台账管理、挂图作战,依法依规组织实施。二要突出协同配合。强化相关部门的协调联动,握指成拳凝聚工作合力。三要突出督导检查。对工作滞后的要及时督办,健全退出机制,对整改不达标的探索税收追缴、差别化用能和水电价等办法督促整改。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加快推进“低散乱污”企业整治和落后产能淘汰,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四要突出标本兼治。坚持集中攻坚与长效管控相结合,强化新引进项目评估,严格将项目投产时间、投资强度、能耗强度、亩均税收、退出机制、生态环境保护等纳入项目投资协议条款,加强工业用地事后监管,完善项目竣工验收制和土地利用违约处置办法,从源头上预防低效用地发生。

  创新驱动做“乘法”,着力增强产业动能。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提高发展质量的根本保障。一要加快科技平台建设。大力推进长三角五金研究院、现代农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科创飞地等科创平台建设,切实发挥杭州“永康科创之芯”平台作用,加快打造“一核多芯”科创大平台体系,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平台支撑。二要强化数字赋能。发展数字经济已成大势所趋,也是优解五金产业转型升级的秘钥。要加快实施永康“数智五金”发展战略,加速推进《永康“数智五金”发展规划(2023~2027)》《永康市“数智五金”发展实施方案》编制,明确数字五金发展方向和方法路径,加快发展数字五金产业。要形成强大合力,促进数实融合,做实特别是双百企业的数字化改造,发挥数字经济对实体经济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凸显大企业大效应。三要注重人才培育。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深度挖掘培养本土人才,塑造一批支撑企业发展的实用型、技能型、工匠型人才,不断增强五金产业创新发展的源动力。瞄准产业人才缺口,精准绘制“人才需求地图”,转变传统引才观念,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多渠道、多方式招才引智,吸引更多五金尖兵、五金工匠为永康贡献智慧和力量。

  破解瓶颈做“除法”,持续优化产业生态。良好的创新生态既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创新潜力、释放创新活力、激发创新动力,也能聚集创新主体、吸引金融资本、配置科技资源、加速成果转化。重点在两个方面下功夫:一要在制度软环境上破壁垒。做到制度完善、服务优化、舆论成势。深入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践行“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理念,聚焦“对标对表找短板、政策精准解难题、政务通办提质效”等方面,打造最优政务服务环境,以营商环境优化驱动五金产业转型升级,以产业转型升级强力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二要在城市硬环境上补短板。做到交通保畅、医教保障、城市有范。持续优化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切实增强城市对产业和人才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