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阕散板一阕情
——读黄伟《城南散记》
张红梅
张红梅
十里富庶地,澄南梅橘源。这是黄伟先生对故土的高度评价,也是他割舍不了的故乡情缘。
《城南散记》,一本沉甸甸的乡土文史专辑,就是一幅幅美丽的乡土画卷。厚重,热烈,深沉,像一曲慢板,一帧油画,赤橙黄绿青蓝紫,每一种颜色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个棱角都闪烁着炫目的光彩。这是黄伟先生记录、传承、发展黄岩精神的原动力,更是他热爱故土、勇担使命的明证。
我和黄伟先生算是熟悉的陌生人。熟悉,是源于十几年前在红袖论坛的缘分,对彼此的文字风格相对熟悉,算是老友、故知。陌生似乎是必然的,在我们生活和记忆的圈定规律中。我们都背负生活的楼宇,晨钟暮鼓,一点点切断曾经的阳光,我们终于从陌生再度走向陌生。那段叮当作响的红袖岁月,不过是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梦,是一段偷来的流光。曾经熟悉的ID,也终究会被岁月风吹雨打去。集雅轩,这个温文尔雅的名字也渐渐淡出视线,称为经年的一片叶子。那些被割裂在时光之外的旧人,更多被搁浅在记忆的沙滩,我们之间的信息出现大段的空白,这或许也是疏于交流的原因。加之年纪渐长,话也越来越少,时间和精力似乎都已不允许我们再续前缘。
时代的进步,让距离缩短,让异度空间聚焦。在抖音的天空,可能是冥冥之中,缘分再度点灯,让我偶然刷到集雅轩的抖音,欣赏到他许多的字画。这种谋面较之论坛似乎更立体,也更深入。诗书画印影棋茶,是他的爱好。雅人雅事,果然名如其人。《城南散记》一书,近35万字,100篇文章,分为序篇、名人交集、两山两河一路、名人故居、人文古迹、人物故事、风俗非遗、风物美食、美丽乡村、贡橘园等10个章节,是他近年致力于家乡文史的文学创作作品汇编,文字朴实,却引经据典,写人、写事、写地理、写风土人情、多姿多彩,把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研读出“雅轩”味儿了。这样的赤子情怀,想来也不亚于“乡愁”而堪称“乡喜”了。黄岩,这个于我而言还十分陌生的地方,被他吟诵得活色生香、魅力非凡。
由于平时都忙,我们聊天并不多。2022年的冬天,举国抗疫,他的新书出版,向我索要邮寄地址。解封之后,书摆上了我的案头,杏白与橘红分割的封面上,是庄重典雅中略带飘逸浪漫的四个字:城南散记。下方一行小字:黄伟编著。黄伟是雅轩先生的本名,可我更喜欢“集雅轩”这个名字,所以,还是称他雅轩先生吧。
我印象中的雅轩先生可能更擅长于散文、游记之类的创作,没想到,多年不见,在中断的时光里,他还承担并构建了乡土文化这样的大工程。要知道,乡土文化这类文体,虽然对文字要求不是很苛刻,但文字背后需要投注的时间和精力是非常多的。查阅古代典籍、走访民间故事、求证地方志、实地走访体验……种种查证之后,自己二次加工重组,形成新的文字架构,这确实是一项大工程。他用自己的方式,提炼出黄岩南城的文化元素,将散落在南城的历史文化遗迹捡拾起来,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出来,是文化的担当和传承,更是为文者的一种历史使命。我佩服他的这份勇气和坚持,更佩服他能在如此喧嚣的时代不但能静下心来修身养性,还能抬起头来,关注乡土文化,提高站位,为家乡历史文化传承献上这么一份厚礼!
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脚下的土地爱得深沉!无疑,雅轩先生也是深爱脚下的这方热土的,但时代背景不同,他不必流泪,更无须悲愤,他为家乡日新月异的现在欣悦,更坚定了探求家乡丰厚历史的决心,这是一个文化人的远见卓识,更是一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责任担当。祝贺雅轩先生新作出版,更祝福富饶的黄岩香飘万里,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