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弟庙的香火
吕云祥
■吕云祥
如若一梦千年,回到上古,我想,千万不要庄周梦蝶,像庄子那样“蝶化”,变为蝴蝶虽然美丽,但美丽得朦朦胧胧、迷迷糊糊,如庄子的分不清“自己变蝶”还是“蝶变自己”,终究不是很妙的一件事,万一变不回来那就糟了!假如真能一梦千年,变成“盛世”时代的“上古人氏”,倒是不错,这样就能够领略到我们上虞“先贤先圣”的虞舜那孝德风范与治国佳绩,甚至于还能够亲验虞舜之弟象的“另类”风采。
当然,多数情况下,也不一定会心想梦成,那也好办,就去上虞大舜庙朝拜虞舜吧,也同样能了却美好的心愿。
虞舜的丰功伟绩究竟怎样呢?历史记载,他是我国上古时期的一位贤明圣君,史称舜帝,与黄帝、颛顼、帝喾、尧帝并称为“三皇五帝”中的“五帝”。《尚书·舜典》云:“德自舜明。”《史记·五帝本纪》载:“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可见,舜倡导的为人、持家、做官、治国均以道德为本,开创了中华道德文明之先河,而被后人尊为“道德之祖”“百孝之首”“文明之元”,深受海内外华夏子孙的尊崇和敬仰。因此,历朝历代、各地各处,为其立庙志念也就顺理成章了。
上虞的大舜庙虽几建几毁,但现在政府顺应民心,精心修建,大舜庙已金碧辉煌、威严壮丽地屹立在美丽的凤凰山麓。拜者众多,香火旺盛,不在话下。在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一天,我默默念着“苍梧云断帝升遐,奇石江边自古夸。莫道薰弦无逸响,鸡鸣寸念亦重华”,这一南宋虞籍诗人赵汝普的《题舜帝庙》诗句,去了大舜庙,体会多多,感悟深深。
由舜及象,爱屋及乌,因而我也十分喜欢去大舜之弟象的“道场”——栎林庙。因为栎林庙坐落在我的家乡吕家埠,所以我去的机会较多。栎林庙供奉的是象,即舜之弟,我就称其为“舜弟庙”。我曾在一篇文章《家乡的栎林庙》中说象先前是一个坏人、恶人,舜继王位之后,以德为本,感化了象,使象终于成为一位明君,惠泽一方,为世人所景仰,于是全国各地纷纷建立象祠。又因为吕家埠的象之祠庙在栎林之中,而种栎栽桑也是象所大力倡导的,所以才有“栎林庙”之称。其目的不仅是为纪念舜弟象,更是为激励人,即坏人也能教化为好人。
这样说来,象原先是一个不良而恶之人是不会错的了。但是,且慢——
在舜弟庙那香客如云、香火闪烁、轻烟飘袅之中,我忽然想起《史记》中的一段话,翻译成白话为:舜的弟弟象是个既骄又傲的人,舜父和象将舜埋入井里后,很高兴,以为舜已经死了。象说:“出主意的人是我。”于是象和父母分了舜的财产,象说“我要二女”,即舜的两个老婆娥皇、女英和他的琴,牛羊粮仓则给父母。象住进了舜的屋子,并时常弹琴。
表面看,这段话说明象的可恶。然而,从《史记》的这段描述中,如果“反弹琵琶”,我们似乎也能看到象其实是个孝顺和优雅的人。舜父和象将舜埋入井里,大家以为舜死了,象说,是我出这个主意的。象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一则象不想让父亲背上杀子的恶名,二则不想让父亲感到内疚。于是,他就主动说,这个主意是他出的。这么一来,象就承担了杀兄的恶名,但却减轻了父亲的罪恶。当讨论分家产的时候,象说,我只要舜的妻子和琴就行了,牛羊粮仓给父母。你想,象要的东西其实并没有什么价值,真正有价值的是牛羊和粮仓。在那个时代,牛羊粮仓等于财富,象能主动这么做,说明他应该是个孝顺父母的人。那么,为什么象只要“二女”娥皇、女英和琴呢?也可以这样理解,要“二女”是为了保护她们;要琴是因为他喜欢弹琴,说明他的优雅。据记载,当死里逃生、大难不死的虞舜回家的时候,象正在弹琴,而不是与娥皇、女英玩耍,可见,象要“二女”的目的并非贪图她们的美色。
象如果是这样的一个孝亲、高雅之人,会做出杀兄的举动吗?绝对不会。《史记》又说,舜父、后母、象都想杀舜,但想杀他的时候,却找不到舜;有事要找他帮忙的时候,舜却很快来到旁边。至此,我猜测,会不会是每次舜的父母要杀舜的时候,都有人给舜通风报信呢?如果是的话,这个人会是谁呢?会不会就是象?
后来象被虞舜封为一国之君,也是封得其所;象在封国政绩卓著、造福百姓,因而被各地立庙,也是立得其所;而舜弟栎林庙的旺盛香火,更是旺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