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义乌精神,打造多元融合文化枢纽
![]() |
□九三学社义乌市委会
文化是城市之魂。多元融合的文化枢纽需要文化事业繁荣、文化内涵充实、文化交流活跃、文化特征彰显、文化品牌响亮、文化影响深远。
义乌提出“建设多元融合的文化枢纽”的目标,这是建设世界小商品之都、内陆开放样板城市的题中之义。
文化基础
义乌人文底蕴深厚,全市有全国重点文保单位7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名村各1个,中国传统村落13个,博物馆馆藏文物11000余件套,文化基因解码梳理文化元素764个。一方水土涵养了“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的义乌精神。近10年来,全市投入场馆建设约16亿元,新建面积近20万平方米。文化馆、图书馆为国家一级馆,全市有图书馆分馆15个、悦读吧170个、文化礼堂397个、乡村博物馆9个、城市书房2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130个,实现市镇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
义乌是浙江省首批、全国第二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城市。全市深入挖掘124处革命遗址遗迹和红色名人纪念地,打造3个红色教育基地、3条红色旅游线路。培育“真理的味道”理论宣讲品牌,开展文明实践部落建设,创新“中国梦”国际交流文化品牌。2022年在义乌横塘公园建成第二代义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义乌海纳百川的文化气魄、深厚的商业文化传承,赋予了建设世界小商品之都不竭的精神动力。义乌开行全球最长的“义新欧”中欧班列,积极建设“义甬舟”开放大通道。210万种商品在义乌汇聚,销往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到义乌采购的境外客商超过56万人次,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万多名境外客商常驻义乌。
现实挑战
公共文化发展不充分。硬件方面,义乌大剧院、新博物馆工程建设较慢,老城区文化设施配置不足,镇(街)文化场馆硬件差距大,各类文化场所运营水平和使用率也参差不齐。软件方面,基层文化工作力量弱化,所有镇(街)文化站已撤销,没有专职文化员,下派文化辅导员待遇低且不稳定,制约了基层文化工作的开展。
文化与产业融合不紧密。一是文旅融合不深。旅游项目“低小散”,招商难度大,没有叫得响的重点旅游项目,乡村精品线对人文资源挖掘不深,旅游开发缺少文化内涵。二是文贸融合不足。义乌作为商贸名城,尚未充分借助商贸带动深层次的文化交流,“以文促贸、以贸兴文”的格局尚未形成。
多元文化交流不深入。从城市文化看,社区邻里文化活动空间、都市高端文化交流载体不多;承办高层次文体活动、大型节庆文化活动频次有所下降;集中了大量外来建设者的企业,对企业文化建设、促进外来人员融入本地社区等方面缺乏重视。从国际交流看,形式内容比较简单,数量和规模不大,渠道开拓和项目招引不够;无论是异国风情在本地的文化呈现,还是义乌故事在海外的文化影响,都需提高深度与广度;亟须培育有一定影响力的、能体现多元文化集聚地位的重量级国际文化交流项目。
文化品牌形象不鲜明。传统文化传承方面,弘扬推广不足,国家级文保和非遗资源没有很好地运用,地方文化资源研究不深、展示不多、策划不精、宣传不广。城市形象塑造方面,在产品、景观、视觉、传播等载体上,缺少对文化内涵表达的主动意识、内容供给和创新想象力,缺乏义乌代表性和辨识度的文化品牌、文化标志。
对策思路
擦亮优秀传统文化名片,让文脉传承“活”起来。一是擦亮“亿万千”文化遗址系列名片。桥头遗址是“新时代浙江考古十大发现”,需加快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同时完善规划,建设桥头考古遗址公园。加快双林文化挖掘开发,再现双林寺盛况、云黄山盛景,焕发一代禅林气象。二是擦亮国宝系列名片和义乌名人系列名片。开发国家级文保单位价值,设立古月桥科技馆,与雅治街古村落保护开发统筹推进。实施大安寺塔数字实景化项目与朝阳门、西门街、战国井等老城区“千年古县”印记展示统筹推进。创新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围绕朱丹溪中医药文化非遗,办好丹溪文化节、建好丹溪文化园,打造高层次中医药交流平台和沉浸式中医药文化体验基地。以红糖制作技艺非遗为引领,挖掘“义乌三宝”蕴含的农、商、医、食文化密码,建设“义乌三宝”暨农耕文化博物馆。三是实施义乌文化印记工程。筛选打造义乌“十大文化印记”系列,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村居、进课堂、进生活,开展金台拳、龙虎大旗等非遗展演,开办百子灯、木活字印刷术等非遗培训,培养婺剧、非遗领军人才。
推进公共文化优质共享,让文化惠民“实”起来。公共文化场馆建设要更有速度。增强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配置,按照共同富裕指标要求,到2025年实现“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4000平方米以上,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改变重硬件、轻运营状况,切实提高梅湖体育中心等大型文体场馆的运营能力和使用效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要更有广度。引进高端文化赛事、剧目、展览,做大义乌文化艺术节、孝义文化节、佛堂“十月十”等本土文化活动品牌。公共文化队伍建设要更有力度。一是重塑基层文化工作机制,补全市镇村三级公共文化队伍体系。二是壮大文化人才队伍,健全文化人才“选管用育”全链式机制,重点引培文化专业人才、学科带头人、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扶持文化领军人才、非遗传承人、文化名家工作室。
促进文化赋能产业发展,让文化跨界“火”起来。文化+商贸方面,要深挖求实致用的价值取向、义在利先的经营理念、吃苦耐劳的行为品性、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提炼升华世界小商品之都的文化特质和文化符号。文化+创意方面,要拉长展会创新链,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文创企业、多元文创作品、高端文创活动,构建时尚智造链、国学文化链、非遗民俗链、特色工艺链、异国风情链五大文创产业链,推动义乌制造创意化、时尚化、个性化。要升级文化产业层次,扶持本土文化企业规模化特色化发展,形成“领军型、骨干型、新锐型”文化企业梯度成长集群。文化+旅游方面,要立足“世界货地”优势,布局融合型购物旅游街区和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营造有义乌市场辨识度的全域购物旅游格局。要做活乡村旅游、做深红色旅游,做实望道宣言馆、雪峰文学馆、吴晗史学馆的展陈和宣讲,打造长三角红色研学基地。
优化多元文化交融生态,让人文互动“热”起来。要打造开放的人文环境,拓展城市文化空间,支持公共文化场馆创设经典诵读、大师讲堂、手工作坊、古董鉴宝、创意市集、街区展览、音乐角等文化活动。要浓厚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形成接轨国际的政务、商务、生活服务体系。打造中外文化交流驿站。着力打造“万国文化荟萃”的义乌样本,着力打造展示中华文化的窗口。大力开发海外展示平台,建设境外商务文化旅游推广中心、在“带你到中国”展厅融入文旅推广等。
构建文化立体传播体系,让文化形象“亮”起来。市级层面启动义乌文化形象设计,具象解读义乌精神。制定义乌标志性形象塑造实施方案,创造富有文化魅力和生命活力的现代城市形象。要发力大文化创作,启动“义乌四库全书”《义乌丛书》第二轮修编,建设文艺创作高地,设立义乌重点文艺精品创作选题库和五年计划,组织全市文艺精品“走出去”,增强优秀文艺作品传播流量和圈粉能力。积极引进大型文化活动落户义乌,提升城市文化知名度。积极探索国际传播规律和对外话语体系,让更多外商、侨商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义乌故事的宣传员。要发力多维度传播,做强“声、屏、报、网、端、微、抖”全媒体宣传矩阵,大屏幕和大舞台、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虚拟网络与实体展示同频共振、同步推进,彰显义乌文化内涵,鲜明义乌文化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