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润城,让生活更美好
![]() |
□杭州市滨江区政协课题组
“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以下称“文化生活圈”),是指城乡居民走出家门,步行约15分钟左右,即可到达至少1个必备公共文化场馆和2个以上公益性公共文化空间(设施总量不少于3个),享受高品质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文化生活圈”是浙江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的重要内容。面向未来,杭州滨江区要以“文化生活圈”的空间融汇发展与生活为轴心,凝聚广泛共识,让滨江人生活富裕、精神富足。
现状
高新区(滨江)共3个街道67个社区,截至目前已创建25个“文化生活圈”,其中20个覆盖商品房社区,5个覆盖撤村建居社区;已建成未来社区27个;已建成美好生活共同体33个。
重视程度高。今年4月,区委召开建区以来首次文化工作会议,制定全面推进新时代文化工作的行动方案;整合发布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工作基础好。近年来,全区以全域未来社区、美好生活共同体、现代社区建设为契机,系统全面梳理整合物理空间、硬件设施和软件配套,规划优化基本公共服务,探索本土化差异化亮点服务,为推进“文化生活圈”建设提供坚实基础。
文化资源多。全区拥有中国动漫博物馆、“大小莲花”、中国网络作家村、浙江中医药博物馆等现代文化地标,西兴老街、长河老街等历史文化街区,网易蜗牛读书馆、电魂自在里、最葵园、西戏等潮尚文化空间,更有覆盖全区的三级党群服务中心矩阵、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文化场景。72平方公里的宝地上,散落着33处文化场馆、28处阅读空间、14处体育场馆、城市公园,还有3处文化园区和11处文化古迹。
薄弱点
资源整合度有待提升。一是长远规划不足。尚未有效利用全区资源,串珠成链、长远规划有待优化。已创建的“文化生活圈”往往局限于党群服务中心、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公益性场地,未系统整合周边大型公共文化空间资源和社会化文化资源。二是未能有效互补。已建成的“文化生活圈”多以社区为单位进行申报,本社区以外的社会文化资源、线上文化资源未被系统整合。三是街道指导有限。没有专职文化干部指导社区日常文化工作。四是社区经费有限。在文化能人、文体队伍挖掘和文艺社团活动开展等方面,缺乏经费支持,不利于文体队伍和组织发展壮大。
高质量活动有待丰富。一是文化点位宣传不够。居民对“文化生活圈”的概念模糊,小区公告栏等尚未发现省市统一的“文化生活圈”导视图。二是文化活动发布途径单一。未结合线上线下多渠道预约通知,未探索精准送达新方式。三是群体差异化需求尚未满足。活动开展往往缺乏前置调研和需求排摸,导致居民被动参与各类活动。商品房社区缺乏对新老融合文化载体的探索,撤村建居社区缺乏对“新生代”文化需求的匹配。四是区域不均衡问题仍然存在。从分布上看,全区“文化生活圈”总体呈现东强西弱、北强南弱的态势;从类型上看,商品房社区的“文化生活圈”软件建设普遍优于撤村建居社区;从特色上看,多数社区没有深入挖掘本区域文化特色,构建具有长效性和粘合性的15分钟文化矩阵。
精准化服务有待增效。一是线上平台需更重视。“浙里文化圈”使用度不高。部分社区缺乏对居民的引导,未能做到活动定期发布。二是没有实现上下贯通。社区基于工作实际开发小程序、发布文化活动并实现智能积分,但未与“浙里文化圈”小程序打通。三是缺乏系统管理。社区文化活动场地的运营基本采取自运营或第三方运营团队管理。不少场地组织发布了一批打卡类、签到类活动,居民体验感不强;部分场地未形成系统运营方案,管理分散、频次不一。四是缺乏统一标准。尚未制定社会文化资源引入和孵化标准、分类建设和推进标准。
建议
乘势而上,高位谋划强统筹。一要创新全局统筹机制。提高站位,将“文化生活圈”建设与未来社区、美好生活共同体基层设施节点建设一体统筹。系统谋划,加强部门联动,建立联席机制,探索制定专业化、标准化“高新区(滨江)高质量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建设辅导手册”,探索“公建民营、民建公补”相结合的文化场景扶持体系。统筹推进,集结高校、专家、行业精英等专业力量组建社会智库,以“文化润城,让生活更美好”现代化城市定位为导向,定期开展资政工作,发挥社会智库在破题文化发展之策、聚合高品质文化资源等方面的作用,探求全区高质量文化惠民、便捷为民服务体系,提高群众对文化服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二要整合全域文化资源。摸清文化家底,做好整合文章,将社区周边公共文化空间资源(如企业文化场馆等)纳入“文化生活圈”,鼓励区内企业园区、商场楼宇惠民化开放文化场所,设立区域文化生活圈分站点,联合社会化文化场馆的资源,通过租赁、减税、补贴、置换等方式缓解部分社区文化活动用房失衡问题。进一步突出整体成效,借助城市有机更新,将闲置的“金角银边”进行微建设、微改造,打造小而美的公共文化空间。积极和市文旅局对接,抓住市非遗馆落地奥体契机,探索市区两级非遗馆融合模式,加快推进区非遗馆建设。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通过连圈成网、连网成片,做到“社区有小型文化生活圈、街道有中型文化生活圈、区里有大型文化生活圈”,形成功能分明、各有侧重、逐级带动、整体优化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借力而行,深挖内涵重质量。一要做优信息服务工作。丰富宣传形式,绘制全域“文化生活圈”亲民地图,探索“破圈”路径。例如,可用直播形式“种草”各类文化设施,打造年轻人喜闻乐见的网红场馆;撤村建居社区可发挥熟人社会、文化广场等天然的社交场所属性,植入社区文化标识,让居民触及身边的文化地标。在辖区内组织文化点位及文化活动宣讲,发放文化生活圈宣传册,让居民可见可感。线上线下多渠道助力公益性图书馆、博物馆主动“走出去”,探索区域融媒体(滨江发布APP等)、社区业主群与“浙里文化圈”小程序整合宣传,及时链接圈内外资源,普及推广小程序的知晓率。二要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乘亚运之势,借主场之力,推动形成一湖两带一走廊“之”字形文化发展布局,充分展现历史底蕴、文化内涵与科技实力。融合亚运元素,围绕浙东唐诗之路、钱塘江文化,开发“华彩滨江一日游”旅游线路;以大小莲花为中心,串联起最美樱花跑道、钱王射潮、产业园区、西兴古镇、长河老街、白马湖等特色点位和区域。立足精准分析居民需求,完善中老年人、青年人和青少年儿童的文化生活服务。准确解码区域创新文化基因,依托圈内文化地标、历史文化脉络、现代人文气质,差异化打造特色品牌。例如,在襄七房区域,可重点突出西江塘筑塘文化和来氏文化;在物联网产业园,可结合智慧e谷展厅、智慧之门等,打造创新创业“硅谷文化”品牌。通过本土文化挖掘与移风易俗相融合、创新创业文化与中青年群体相结合,营造特色文化生活圈生态,打造具有滨江辨识度的“新老滨江日”“菜包饺节”等活动品牌与载体。
专业而为,精准服务显品质。一要构建社会共建共享机制。打造特色品牌,对接政府、学校、企业等共建单位资源,根据社区特质打造覆盖面广、参与门槛低的专属文化品牌。培养文化人才,探索基层社区传统文化人才挖掘和培养机制,有意识孵化非遗匠人、老滨江队伍,将居民打造成当地文化的“代言人”“传播者”;搭建交流平台,鼓励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浙江中医药大学等本地院校和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文化建设,充实“文化生活圈”队伍;加强文化类社会组织培育,定期开展群众文体团队等级评定并给予相应支持,为其提供更多政策、资金、场地等方面的帮助,同时要不断搭建文艺志愿者服务平台,策划和组织好文化活动,提升“文化生活圈”服务品质。二要完善运营互动体系。强化数字赋能,做好APP或小程序整合工作,打通社区已有数字化项目(如APP、小程序等)与“浙里文化圈”应用小程序,以地图形式及时直观呈现文化场馆分布及详情。统一服务标准,立足全区实际,研究制定运营服务标准,明确“文化生活圈”内场馆的活动开展频率,对运营方提供的服务质量进行考核,优胜劣汰,实现可持续运营。探索创新模式,推广“文化管家”合作模式,将“文化生活圈”的服务由系统内的“小循环”变为更加面向需求的社会化“大循环”,打造“幸福就在家门口”的实践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