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旧书《书店的灯光》
吴霞珠
吴霞珠
一次聚餐结束,我与朋友散步街边,老远便瞧见远处一盏黄色的灯伴随微风轻轻地晃着,与周边商铺明亮的白炽灯形成鲜明对比。我的脚步不自觉地向那处光靠近,朋友看着我笑笑说:“你怕是文艺细胞泛滥,又要说什么被那远处的一束灯光治愈了之类的话吧?”我也看着她笑笑,没说话。
那是一家二手书店,书籍一摞一摞地堆砌,狭小的空间几乎被杂乱的书塞满,仅留下一条小道供老板进进出出。那些二手书论斤售卖,最右侧的一个旧架子上还陈列着一些磁带和CD。我打量了一圈店内,落眼于那束幽黄灯光照射到的那一摞书,最上面就是这本Lewis Buzbee ([美]刘易斯·布兹比)的《书店的灯光》——是谁在黄昏里亮起一盏灯,微弱的黄光那样温馨。
这是一本很薄的书,仅仅223页,但是总感觉有无数个让我忍不住标记的句子。例如:“当书店开门迎客,世界的其他部分也随之而来”“书将我们,与他人联系在一起,但这种联系建立于独处之中:一个读者独处一隅聆听一个作者的心声”“一个书店就是一座城市,我们日臻完善的精神自我居住其中”等等。继续阅读下去,我仿佛同作者一样也是一个在书店工作了很久很久的店员,不仅了解书店的发展史,还学习了销售知识,熟知了书店的经营模式,以及感受着书店正面临的困境。
刘易斯由于痴迷于逛书店,尔后向狂妄的乌鸦书店求职,并且差不多两年的时间没被雇佣,但他平均每周都要去一次那个书店。在他不懈努力下开启了在书店工作的职业生涯,此后长达十七年都在书店任职。他的个人故事和他写的关于书店的这些文字告诉我们,无涯书海等待着我们去领略居住在封页之间的百态人生,也影响着浮躁的我们去静心扎根于自己的职业。
书中令我感触最深并觉得值得所有人去思考的是,作者自以为自己是家里最出色的那一个,并觉得自己的父母不怎么读文学书,自己因此高出他们一头,比他们更有教养。他的妄自尊大终于惹恼了同事格蕾塔,当作者告诉格蕾塔他的父母们看的书是多么低级趣味,他一辈子都不会看时,格蕾塔教导他要对父母心存感激。父母不必非要读《纽约时报书评》或詹姆斯·乔伊斯,也不一定要培养孩子读《金银岛》或希腊神话。父母只读他们喜欢的书,但家里要有孩子读的书。而孩子们只要看到大人读书是一种乐趣,耳濡目染,就会开始读他们自己的书。
曾经书籍只用于政治和宗教,仅流转于精英手中,后来书籍已然成为普通的商品,世俗的每个人都可拥有。亚历山大图书馆烧毁的无以复记的书籍虽是莫大遗憾,但书的普及已然是人类历史长河中无法阻挡的洪流。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书店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当下网络时代电子阅读取代了很大一部分纸质书的市场,也少有人能安静地在书店花上一下午时间,那些书籍孤单地陈列在那里,看着行色匆匆的人们。作者在书中提到,当19世纪疯狂地扎进20世纪,许多文化的验尸官都宣称阅读和写作的死亡,哀哉!但当时也有很多书籍出版数据来反驳这些,并且足够证明人们还在书的海洋中畅游,而今,你以为如何?
我的城市也有几个网红书店,我偶尔路过,或是周末闲暇想去坐坐,会发现书店很多书不能拆封,没有样书,像是都让你仅靠看书籍封面来开盲盒。当然也没有温柔的灯光来邀约你停留,没有那种文字音符在纸上跳舞,也在我的指尖跳舞的感觉。读书的书桌区域坐满了给手机充电的年轻人,我可以感受到人们对于人生短促的无奈,仿佛没人有空钻入无涯书海……
距离本书2008年出版已经过去了十几年了,无论未来书店的走向如何,作家刘易斯十几年前对于书籍的悲观舆论已经有了很好的答案:虽然现在出版的这些东西中,大部分在50年后,甚至5年后就会无人问津。过去一百年来畅销书单上的书证明了这一点,大多数图书被人遗忘了,但因为出版了这么多书,总有一些会被收藏的。
就像这本书,当时的定价是25元,有缘让我仅花了3元在二手书店买下,如同很多被当下网络时代淘汰掉的书籍,它大概率不会再印刷出版,但它绝对不是平庸的书,我相信绝对不只是我受益匪浅,还有当年在书籍扉页上写下自己姓名的简*珊的小朋友以及其他更多阅读过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