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温情的田园牧歌
——读沈从文《边城》
黄伟
![]() |
黄伟
《边城》是湘西凤凰之子——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也是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不朽篇章。《边城》是一首精美的散文诗,一部人性的牧歌,一部“善”的悲剧,是20世纪乡土文学的代表作,更是中国白话文的先驱之作。它影响了一代湘西、中国,乃至于全世界的文学爱好者,不仅启迪了读者的心智,还震撼了人们的内心世界。
深邃的意境
“边城”,位于中国的西南,四面环有雪峰山、武陵山和云贵高原。青山包围,绿水缭绕,与世隔绝,美丽且寂静,安详而平和,是中国最美的“桃花源”,隐逸中透露着丝丝古韵,质朴间含着缕缕苍凉,落寞中呈现着几分平和。正如沈老所说,“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作品当中散发着如诗如画的气息,纯净而悠远,那更是沈老精神的王国。一切景语皆情语,文中翠翠生活的地方——茶峒渡口,最集中地展现了湘西的地方特色、民俗民风,沈从文以他从容、素淡的笔墨娓娓道来,尽显其淳厚的大美。历史上著名的酉水(即白河)两岸风景的描写是如此逼真,其艺术再现手法有着使人倾心神往的精巧与大胆。
大美的人性
作为《边城》里用墨最多、描写最出色的绝对主人公——翠翠,是一个聪慧伶俐、温柔害羞的一个湘家妹伢。在她身上,集中体现着整个湘西少女之大美;在她身上,可以看到有着原始古朴遗风的凤凰山水所哺育出的少女那独有的灵秀与隐约的野性。这个“在风日里长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的女子,是沈老依据记忆中一个女子的原型,结合爱妻张兆和的温柔贤淑,从而塑造成的这样一个让读者久久难以忘记的艺术形象。可以说,文中翠翠这一形象是沈从文思乡情怀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诗化的语言
对于一个喜欢文字的人来说,读了《边城》之后,最觉得余味无穷的是文章的语言。在二十多章的篇幅中,随便拈出其中的一段,都会被文中如散文诗般的语言所深深吸引。后人评论沈老一生的艺术成就,认为在写《边城》这部作品时,应该是人生当中最得意的阶段,不但在爱情上如沐春风,而且在艺术创作上更是如日中天。这时的文学语言是作者扎根于自己的“文学共和国”所形成的特有语言风格,明白晓畅,琅琅上口。
淡泊的心境
沈从文在创作《边城》期间,正值中国社会四分五裂时期,各种势力割据局面正在形成,他对于上流社会的虚伪与糜烂生活也是深恶痛绝。于是,他深深地怀念起家乡的淳朴与尚未泯灭真情的物质文明。尤其是传承了中华几千年的道德风貌的逐渐丧失,更让这位有着任重道远之感的作家心生不安,于是他试图用道德的力量给更多的人以勇气与信心。《边城》的创作,正如日本作家山宝静所说:“看起来很平静的笔底下,恐怕隐藏着对于现代文明的尖锐批判与抗议——至少怀有嫌恶之感。”
现在,当我们重新拾起心底的苍凉去审视这部作品,不难发现,经过历史的沉淀,它如金子般的光焰已经映红了千万人的笑脸。正如沈从文所说“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因此,许多世界级的文学家坦言,在中国的作家群中,数沈从文“实力最雄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