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的技术含量

  □张勇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人人都爱听好话,谁也不愿挨批评。既然如此,批评就成为一项高难度的技术活,有技术的人会做得很好,既达到了批评的目的,又让对方乐于接受,使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

  美国第三十届总统柯立芝刚上任时,聘了一个女秘书协助他。这个女秘书年轻又漂亮,但是她的工作却屡屡出问题,不是字打错了,就是时间记错了,这些给柯立芝的工作带来很多麻烦。

  一天,女秘书一进办公室,柯立芝就夸奖她的衣服很好看,盛赞她的美丽,女秘书受宠若惊,要知道总统平时是很少这样夸奖人的。柯立芝接着说:“相信你的工作也可以像你的人一样,都办得很漂亮。”果然,女秘书的公文从那天起就再没有出现过什么错误。

  有个知道来龙去脉的参议员就好奇地问总统:“你这个方法很妙,是怎么想出来的?”柯立芝笑了笑:“这很简单,你看理发师帮客人刮胡子之前,都会先涂上肥皂水,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人在受刮时不会觉得疼痛,我不过就是用了这个方法而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当年任育才学校的校长时,他看到一名男生用砖头砸另一名同学,遂将其制止,并责令他到校长室接受批评。陶先生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在等候。陶先生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到了。”接着又摸出一块糖给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说明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先生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生遂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男生哭着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们谈话也该结束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陶行知先生不愧为人民教育家,在批评这件事上,技术含量是相当的高。

  其实,批评的技术含量不是现代人的独创,很多古人早就注意到了,并为我们树立了典范。

  宋代的宋祁修书爱用冷僻的字词,比如,“迅雷不及掩耳”,他偏要写成“震雷无暇掩聪”,并常常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博学多才。欧阳修参加编修《新唐书》后,看到宋祁爱用冷僻字,很想给他提出来,但碍于对方比自己年长,不便直说。

  一天,欧阳修去探望宋祁,正巧宋祁不在家,他灵机一动,便在门上写道:“宵寐匪贞,礼闼洪休。”随后就在附近散步。宋祁回来,瞧见这八个大字之后,便问道:“是谁在门上乱画?”“啊,您回来了,那是我写的!”欧阳修赶上前去,接着又说:“对不起!把您的门弄脏了。”宋祁见是欧阳修,转怒为笑。但这个爱用冷僻字的老手,望着门上的字,一时也蒙了,“你这写的是什么意思?”欧阳修笑了笑:“就是‘夜梦不祥,题门大吉’啊!”宋祁笑道,“你就写‘夜梦不祥,题门大吉’好了,何苦用这种冷僻的字眼呢?”欧阳修哈哈大笑,“这就是您老修书的手法呀!”宋祁恍然大悟:这个晚辈在变着法儿给自己提意见呢!于是哈哈一笑,愉快地接受了欧阳修的批评。

  类似的事例不胜枚举,如果声色俱厉,直接指陈,能欣然接受的实在少之又少,太不容易。而稍动脑筋,提高点技术含量,结果则大不相同。《菜根谭》中说:“人之短处,要曲为弥缝,如暴而扬之,是短攻短;人有顽的,要善化为海,如念而疾之,是以顽济顽。”发现了别人的不足,理直气壮地直接指出,不如理直气和地巧妙指出。后者既容易被人接受,也能够体现出批评者的涵养和气度。可谓两全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