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点站的叫醒者
周云龙
□周云龙
网上有个段子说:别在我面前炫富,我每天坐着几亿的地铁,我炫富了吗?确实,我也从未晒图炫耀,尽管我上班下班“承包”了完整的一条地铁线,穿越一座城,不带一片云。
日复一日,从起点站坐(站)往终点站,我比许多人多了一个体验,每到终点站,都能听到男声或女声的现场提醒:到站了!到站了!下车了!!下车了!!!
这声音不是来自地铁广播,而是值班的大爷大妈(可能是保安员或保洁员)。地铁一到终点站,他们便以百米冲刺速度分头进入车厢,提醒、催促乘客下车,有时拿着扩音喇叭,或是提着扫帚、拖把。耳测发现:男声比女声分贝更大;夜班比白班分贝更大……总体印象:有时不耐烦,有时凶巴巴,有时恶狠狠。
非要那么喊吗?非要那么吼吗?地铁广播在终点前站已有中英文语音提示:前方即将到达本次列车的终点站——XX站,请从列车前进方向左侧车门全部下车。到站时,又有中英文语音提示:终点站——XX站到了,请从列车前进方向左侧车门全部下车。同时,会有大批乘客离座而走,这样的动态环境还不足以惊醒乘客已到终点吗?事实上,普通话通知的传播惯性,容易让人听觉疲劳,注意力涣散。而到站时,有人可能在听音乐,有人可能在看手机,有人可能在玩游戏,也有人可能在打瞌睡。《脱口秀大会》上,有人调侃过:同样是挤地铁,早高峰和晚高峰人的状态都不一样:早高峰,别碰我,我要去干翻这个世界;晚上的时候往那一靠,被这个世界干得服服帖帖。何为服帖?大概是:侧着听,仰着睡。
其实,夜班地铁上,常有喝多的醉客,不知身在车厢中。喊不管用,吼也无效,需要施以援手,生拉硬拽熊抱。
可以不喊,可以不吼吗?总觉得这是与现代交通、现代城市格格不入的一幕,是传统的、粗放的,甚至是野蛮的。现代的场景,应该是平和的,舒缓的,温馨的。置身其中,我当然知道,现代的交通工具、路况条件,而乘客的素质并不一定与时俱进,不一定自动更新。到站不下,后续影响可能还是小问题。地铁上,有偷偷吃早餐的,有手机外放的,有大声电话的,有酒后横躺的,还有……各位自行脑补。即使乘坐高铁、飞机,一人一座,候车候机时,依然有人争先恐后,见缝插队。经历多了,脑子里会频频蹦出那句早年听来的“金句”:落后往往都是配套的。想想也是:有落后的乘客,就有落后的管理手段;有落后的管理手段,就有落后的乘客。
N多年之前,媒体同行去苏北某地出差。相比苏南,苏北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有一定差距。吃饭时,他们特意选了一家外观相对高档的餐馆,可是入座后,桌子上,椅子上,一抹一手泥灰。见此情景,接待方自我解嘲说:你们从省城来,请多多包涵,落后都是配套的哇。
高手在民间,金句出草野。不过,落后是配套的,先进也一定是配套的。回味地铁终点站上那被迫发出的“最后的吼声”:“到站了,到站了,下车了,下车了……”可能刺耳,可能扫兴,不过,也可能吹响的是文明的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