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故事有力量

  □胡建新

  今年高考新课标I卷语文作文围绕“故事”展开,阅读材料为:“好的故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的确,好的故事是有力量的。那么,它的力量何在?

  它的力量在于熏陶思想、滋养精神。从古今中外洋洋大观的精彩故事中,我们可以洞悉中华民族的理想追求和气质品格,窥见世界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使思想受到深刻熏陶,精神得到丰厚滋养。听《天问》的故事,可以让人感受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雄劲宏阔的力量;诵《诗经》的故事,可以让人体味到“关关睢鸠”“蒹葭苍苍”的美妙畅达的力量;读《论语》的故事,可以让人领悟到“三人行,则必有吾师”的聪明睿智的力量。从千百年来魅力四射的经典故事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孔子的仁慈宽厚,老子的道法自然,屈原的忧国忧民,马克思、恩格斯的深谋远虑,岳飞、文天祥的民族气节,李大钊、方志敏的革命情怀……由此激发思想活力、增强精神动力。

  它的力量在于改变命运、展现形象。在悠悠5000年中华文明史上,有着无数民族英雄的故事、仁人志士的故事、名人学者的故事,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人为强国富民不怕艰难困苦、不惜流血牺牲的奋斗故事,展现了中国人民敢于与命运抗争、勇于实现民族复兴的光荣历史和光辉形象。当我们阅读文王与《周易》、仲尼与《春秋》、屈原与《离骚》、左丘明与《国语》、孙膑与《孙膑兵法》等故事时,总会确信任何人都可以在挫折中奋起、在逆境中前行;当我们回顾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中国近代屈辱的故事时,总会感慨万千、愤慨不已;当我们倾听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故事时,常常血脉偾张、敬佩不已;当我们聆听“感动中国”“时代楷模”的故事时,不禁泪流满面、感动不已……由此坚定奋进之心、激励奋斗之志。

  它的力量在于触动心灵、启迪智慧。一个好的故事,往往是来自心灵深处的表白、提炼人生智慧的结晶,能够教人哲理、使人聪慧。我们从《庄子》澄澈浪漫的故事中,能够感受到淡泊名利的宽阔胸怀;从《孙子兵法》刀光剑影的论述中,能够窥视到文韬武略的无穷变化;从《道德经》纪纲人伦的讲述中,能够感悟到“天人合一”的幽隽内涵;从《将进酒》豪情奔放的吟咏中,能够品尝到盛唐世纪的剑气诗香;从《背影》深沉感怀的追忆中,能够体验到沦肌浃髓的亲情挚爱;从《忏悔录》真情实意的吐露中,能够意味到自我解剖的可贵品格;从《共产党宣言》的庄严宣告中,能够仰望到“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的崇高理想……由此点亮心灵之灯、燃烧智慧之焰。

  柏拉图说,会讲故事的人能统治世界;赫拉利说,讲述故事的能力与文明进化的力量息息相关。好的故事,不是局限于感官上的耳闻目睹,也不是停滞于情节中的形象生动,而是代表一种文化符号、价值底蕴和精神坐标,从心灵深处激浊扬清、革故鼎新。新时代的中国,需要更多的中国故事,需要更多的人们来讲述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当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不远万里来到延安,倾听和记述“红星照耀中国”的动人故事;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不辞辛苦重走长征路,向世界讲述“长征——闻所未闻的故事”。中国故事的力量,不仅在于崎岖曲折、苦难辉煌,而且在于其真实反映中华儿女的血脉情愫,为古老而始终蕴藏着青春活力的中华民族焕发新的生机、谱写新的篇章。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今天,我们聆听故事、讲述故事,不是沉湎于久远的繁华,不是迷茫于过去的屈辱,而是为了从故事中得到知往鉴今的智慧,汲取继往开来的力量。无论何时何地,好故事的力量总是深深地嵌入历史文化的脉络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讲好故事、用好故事,方可于雄关难越之际点亮幽暗深处的星星之火,于振翅高翔之时展望民族复兴的煌煌之巅。

  中国故事蕴含着强大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而要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我们每个人付出辛勤劳动、作出卓越贡献。新时代新征程上,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是故事的讲述者,更是故事的主人公。我们在听好故事、讲好故事的同时,更要用自己的行动去书写故事、演绎故事,在为民族复兴奋斗的宏大叙事中,有自己的一个角色、一个片段或一个情节、一个动作,由此汇聚成蔚为大观的中国故事巨集,展现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和中华民族的光辉形象,令世界津津乐道甚至啧啧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