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溪之畔“惜字篓”
吕云祥
■吕云祥
人间春夏天,下管景色美。
当我们一脚踏进当代著名文学家徐懋庸先生的故乡——上虞下管,心都醉了!这千年古镇,如今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真是诗情多多,画意浓浓。那灵秀韵致的管溪之水依然潺潺,那幽静古朴的老街之韵更加浓浓……无论是在溪畔漫步,还是在古街穿梭,悠悠古镇的文化气息、历史况味,犹如陈年老酒那样使人微微陶醉,令人飘飘欲仙。此情此景里,我情不自禁地脱口吟咏出一句仿宋之词:“依旧,依旧,古镇管溪长流!”
而古典美与乡村振兴的时代美结合起来,更使下管变为人间天堂。正在加快建设的生态山居风景线、休闲山居风景线、诗画山居风景线和多彩山居风景线,令人感悟多多;全面拓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打造融合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和谐之美的主题特色鲜明、旅游产业兴旺、功能布局完善、公共服务健全、共同富裕坚实的山居特色样板区,正在形成,使人神往;致力于构建“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片一天地、一镇一风光”的大美格局,让人拍手叫好。
归来之后,有朋友询问我下管之行的感觉,我当然可以滔滔不绝地说上一大堆,而对一处景点印象最深。在众多美丽山水景致、无数时代风貌亮点、纷呈历史文化遗迹中,令我感触最深的是“惜字篓”。在到处氤氲着文化气息,遗留着文化印记的下管老街中寻觅、管溪边行走,突然发现其中有一处古旧建筑,名为“惜字篓”,这无疑是“敬惜字纸”的神圣之处、神秘之殿。这处“惜字篓”代表着下管传统的耕读文化。古时,下管一般读书人家和私塾学堂都挂有一只“惜字篓”,专门用来收集写过字的废纸片页。下管街上和主要路口也都挂有“惜字篓”,并有专人捡拾字纸收集进篓,不让糟蹋亵渎。
“敬惜字纸”是我国的传统文化美德,反映着古人敬重文化的思想。古人认为字是圣人造的,是有灵性的东西。先人造字着实不易,《康熙字典》上说:“字者,六义相生无穷也。黄帝臣沮诵仓颉,体卦画,摹鸟迹,引伸触类,文字之形始立。”所以写有字的纸,又怎能亵渎呢?字纸如神物,古人以珍惜字纸为荣,“惜字一千,延寿一纪”。为此,各地都制定了不以字纸抹桌拭污、不以字纸糊窗糊壁、不以字纸覆瓮、不以字纸包银裹物、不以字纸放口内乱嚼、不以字纸与妇女脱鞋剪样等戒律。
我的家乡与下管乡况不同,但“敬惜字纸”的传统却是一致的。旧时我家的“惜字篓”就挂在祖父的二层老房子的柱子上,离地约有五尺,篓用竹篾编织,样子很精致。篓子上方呈圆形,篓口较大,便于放入字纸;颈部稍细一点,却很美观;篓腹很大,像个坛子,可以多盛字纸。“惜字篓”周身用清漆漆过,很是光亮,中间贴着一张写有“敬惜字纸”的红纸,据说是明清遗物。下管各家各户的“惜字篓”我没见过,想来大概也是这样的形状吧。
根据民间传说,“敬惜字纸”的出典在宋朝,宋时王沂公之父爱惜字纸,见地上有遗弃的,就拾起焚烧,即便是落在粪秽中的,他也设法取将起来,用水洗净或投之长流水中,捞起烘晒干后,用火焚过。如此行之多年,收拾干净了万万千千的字纸。一日,妻有娠将产,忽见孔子托梦道:“你家爱惜字纸,阴功甚大,遣弟子曾参投生你家,使你家富贵非常。”梦后果生一儿,因感梦中之语,就取名为王曾,后来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均第一),官至宰相,封沂国公。想那宋朝一代连中三元的,只有三人:分别是宋庠、冯京、王曾,“三元”功名来之不易,其中一个却是靠其父惜字之功取得。后人纷纷效仿,惜字之风渐渐盛行,说明惜字的神圣意义。
传说虽有演义成分,但下管自古至今人才辈出,五经坊下,管溪两岸,出来了一批又一批旷世贤才,仅明清两代中进士举人、做官做府的就多达300余人,现代当代又涌现出像徐懋庸、徐如人等国家级人才,这或许就是下管“惜字篓”的助力作用吧。想来也是,爱惜字纸的文化人,一定是认真读书、学有所成的人。
光有“惜字篓”还不行,因为其终极目的还是要焚烧,于是又有了“惜字炉”。“惜字炉”也称“字纸亭”“圣迹亭”“惜字塔”,是古人接纳各处“惜字篓”送来的字纸并集中起来焚烧的建筑物。下管的惜字炉有两处,一个设在黄金莲,一个设在檀燕山,焚烧时态度很是虔诚,要在焚烧炉前祭拜孔子。
古人喜欢焚烧,焚烧之时,缕缕清烟寄托心愿直达先贤,在缕缕清香里,读书明理的文化自信、文以载道的心灵追求、爱惜字纸的精神弘扬弥漫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