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余杭对青年更友好 让青年在余杭更有为
青年政协委员提案献计
![]() |
从水田稻乡到产业高地,从传统农村变身科技新城,广大青年在杭州市余杭区追梦、逐梦、筑梦。区政协委员、民建会员汤明亮和区政协委员朱佳凌提案建议,把余杭打造成青年发展型城区。
情况:
杭州市连续多年人才净流入率、海归人才净流入率、互联网人才净流入率均居全国前列,连续多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余杭区作为杭州未来城市新中心,青年常住人口比重40%以上,特别是未来科技城人口平均年龄仅为32周岁,是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上青年密度最高的活力中心。
当前,余杭恰逢“承办亚运会、建设新中心、推进现代化”的国际化发展窗口期,建议余杭区打造青年城市品牌,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区建设,推动青年优先发展理念融入城市发展的各个环节,让余杭对青年更友好,让青年在余杭更有为,切实实现城市战略优势和青年发展优势的相互转化,加快打造青年心生向往、人生出彩、情感归属的梦想之城,将青年创造奋斗之力转化为城市跃迁升级之能。
建议:
突出青年优先导向,迭代城市发展理念。
建议把青年优先发展理念落实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行全过程,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打造更多满足青年需求的创新型发展空间。积极探索未来城市治理现代化新路子,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充分发挥青年的聪明才智,打造更多富有时代特征、青年特色、余杭特点的城市名片,充分展现青年全面发展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的独特魅力。
大力实施人才引育,优化青年成长环境。
完善多层次人才的认定和保障措施,使青年在余杭“发展得更好”。不仅要对行业领军青年人才、青年企业家和创业者、大学毕业生等群体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引入政策、补贴、高能级产业平台等发展资源,也要不断完善针对新业态从业者、技能型人才的就业帮扶、权益保障和技能培训等就业公共服务,营造崇尚劳动、尊重技能、平等就业的社会氛围,引领全社会实现共同富裕。
全面加大服务供给,解决青年发展需求。
从青年视角看城市发展,尊重青年成长规律,深度研究青年吃什么、玩什么、干什么、想什么、爱什么、愁什么,解决他们最现实的需求,透视“痛点”来设计政策、丰富场景、构建平台,让青年在余杭吃得好、住得爽、玩得嗨。
要缓解青年在婚恋、育子、养老、交通等方面的压力,优化青年在城市的工作、生活、社交环境,提升青年在城市发展中的归属感、获得感与幸福感。
着力完善城市功能品质,注重打造城市“第三空间”,营造多元复合的生活场景,实施一批文旅项目和文娱地标,加快建设未来科技城科技文化中心、会展中心、大剧院、科技馆、美术馆等设施,为青年提供触手可及的高品质生活。
着力丰富城市消费业态,大力发展首店经济、买手经济和流量经济,加快布局青年消费场景,推动城区夜间经济发展,吸引更多“有趣的青年灵魂”在余杭相遇。
破解青年住房难题,减轻青年生活压力。
通过推进低成本高品质生活空间建设,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有效扩大城镇住房保障的青年覆盖面,使青年在余杭“生活得更好”。
精准梳理青年住房需求分类管理。通过数字化改革精准化梳理不同类型青年群体的居住需求和问题,将青年人住房需求进行分类管理,有的放矢地制定政策措施。可以将青年对住房的需求分为短期租赁型住房需求、长期租赁型住房需求、刚需型首套购房需求、改善型次套购房需求、投资型多套购房需求。针对不同需求,制定差异化的政策。
培育多层次租赁住房市场落实租购同权。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把相当大的住房需求吸引到租赁住房上来,有效减轻青年住房支付压力和商品住房市场的供需压力。同时,逐步落实租购同权,让租房者享受与购房者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享有的同等权利,通过市场化租赁手段解决住房问题。
打造多措并举的住房保障体系。以公共租赁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房、限价房、人才房、旧改房等保障性住房体系为支撑,多措并举打造具有余杭特色的住房保障体系。重点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积极实施和推广代建制,由品牌房地产公司代建保障性租赁住房,确保住房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