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资深”

  □游宇明

  偶然相聚,一位教龄超过三十年的朋友吹牛,说自己“上课可以踩点进教室,随时开讲,不会有任何卡顿的情况”,座中有人不断赞美他“厉害”“高明”,我与这位朋友私交非常好,属于称兄道弟的那种,高兴了喜欢相互怼怼,我说:“鄙人绝对相信你不做准备即可上课,也相信你有足够的把控教学语言的能力,但我可以肯定你这样的课不太会有太多的新意与创见。”此言一出,朋友没有反驳,连说:“喝茶,喝茶。”

  某位熟人专攻散文,与文坛人士多有交往,他说:有类写作者,不管参加什么活动,回家之后,不要一个小时就可以捣腾出一篇文章,内容大抵是:接到活动通知如何激动,怎样克服各种困难参与,期间受到何等热烈的接待,所参观的场所或风景又是多么多么不同凡俗,洋洋洒洒两三千字,都是水过地皮湿,读了,什么印象也留不下。

  文章写到这里,我想起一个词:资深。资深,就是从事某个职业或干某件事有许多年头,拥有丰富的经验。那么“资深”到底好不好?不可一概而论。你在商场当个保洁员,或者做个流水线上的工人,“资深”更多的是代表一种信得过的水准。但如果一种职业需要比较高的创新精神,比如当老师、做文学家、从事演艺工作,满足于“资深”很不够,因为它意味着激情、梦想、开拓意识的罢工。

  人在年轻的时候,什么也没有,敢说敢闯,敢突破形形色色的清规戒律,一旦获得了一些工作经验,拥有了一些既得利益,就会不自觉产生守成之念,说话做事容易看周围人特别是各类权威的脸色,翻来覆去考量是否影响自己现在的位置、声望、收入。从这种心态里跳出来,冒冒风险,努力去尝试陌生事物,我们才可能发现一种过去未曾瞩目的天空。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长期在城市生活,写了许多反对美国与墨西哥战争、提倡废奴运动的政论,在当时也获得了一些影响。梭罗不满足于这点成绩,1845年,他毅然决然地离开熟悉的城市,隐居于瓦尔登湖畔,在两年的时间里,自耕自食,用心体验简朴和亲近自然的生活,结果写出一部享誉全球的自然主义文学经典《瓦尔登湖》。不难设想,不警惕“资深”,不坚决与既有的生活决裂,梭罗的名字是否还能像现在这样在世界文学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记。

  警惕“资深”,还得悦纳失败。一个人守成,没有太大的出息,也不会有多少风险,一旦选择离开既有的一切重新干一件事,就可能遭受悬崖泥沼。有位国画家在湘潭乡下做雕花木匠时,比当地人过得好,也可以养家,但干了一段时间,他觉得这不是自己想要的日子,开始写诗、画画,但他作的中国画,被人视作野路子,直到四五十岁都未被主流画坛认可。假若不是六十多岁开始衰年变法,他能不能被视为大艺术家,真的很难说。这位画家最可贵的就是不怕失败,跌倒一次,爬起一次,最后终于站稳了脚跟。他就是齐白石。

  “资深”不是某个人刻意获得的,我们因为机缘或者生活的安排,将一件事做得久了,自然而然就转为“资深”。所谓警惕“资深”,并非完全否定“资深”的意义,而是强调一个人不可以在温水里失掉痛觉,而要居安思危,永葆创造新事物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