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宜“静”
陈思炳
□陈思炳
静,是修身养性的重要原则。诸葛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是一种境界;清代金缨的壁联“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是一种修养;远明大师的“以钝制锐,以静制动”是一种人生经验;《大学》里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是一种真理。故而《礼记》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坚守内心的宁静,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见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
静能生智。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多年刻苦钻研,沉静思索到痴迷,连碰上大树都道歉,终于把哥德巴赫猜想求证到世界领先水平,破解了著名的“1+2”难题,摘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屠呦呦静心守候37年,带领团队发现并成功提取抗疟中药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让数亿人因“中国神药”而受益,一举斩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袁隆平数十年如一日,静心研究杂交水稻新品种,不断创造水稻增产新奇迹,解决了十多亿人口的吃饭问题。静能开悟生智、正理明道,要想大智大慧,须得由静做起。
静能聚力。身心之静如射手屏气,若奔者躬身,若千军出征前的蓄力,若事业成功前的准备。时机既到,则毅然勇进气势如虹。我国首枚原子弹成功爆炸、首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上天、首艘航母成功下水、首次载人飞船成功发射、首次登月采样圆满返回,“神舟”一次又一次遨游太空,无不归功于广大科研工作者静心坚守岗位、凝神定气工作。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静心钻研,汇聚起磅礴的力量,最终点燃灿烂的理想之光。
静能修心。静,是一种超凡脱俗的心灵状态。“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陷于名缰利锁,何得心灵的自如?“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背负外物重负,怎会有真实的自我?在静的世界里,开展叩问心灵的对话,青涩消褪,迷茫渐远,推开人世间的权利情色、世故圆滑,始终保持宁静心态,淡泊名誉,淡泊地位,淡泊钱财,淡泊得失,淡泊进退,淡泊毁誉,淡泊处世。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人立天地之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永葆一腔浩然之气。
静能养性。“吾日三省吾身”以洗心,洗去杂念,濯尽私欲,完善人格的修炼,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清心寡欲,布衣素食常知足,功名利禄皆不贪。心有静性,任周遭车马喧嚣,你自有“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忘”的淡定;任不堪回首,你自有“虎啸龙吟凌云志,落花流水平常心”的洒脱;任世事跌宕起伏,你自有“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任千般诱惑,你自有“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的定力。
静能明理。静,有助于我们对人生前途深远的思索,希望和理想的蓝图也常常在静静的思考中臻于成熟。只有心静,才能让人保持清醒的头脑, 淡泊名利,心态平衡,心有定力,不为进退思扰,宠辱泰然不惊;只有心静,才能让人志存高远、目光远大,不会为一点成绩而骄傲,为一时挫折而沮丧,处理问题才能从容不迫、举重若轻;只有心静,才能让人勇于争先而不计名利,品格高洁而不孤芳自赏,刚正不阿而与人和睦相处,始终保持那么一股精气神,不为五音所惑,不为五色所迷,不为“五子”(妻子、孩子、位子、票子、房子)所困, 不断抬高人生追求的标杆。
静能养身。静则去杂念,静则天地宽。脑无纤翳,心情豁朗,观彩云风流,闻草香土味,听雨声淅沥,看猫狗酣睡、小鸟啄食,无不令人觉得快乐。静,时而如茶,碧澈通透,情绪宜人;时而如画,飘逸清新,养眼润肺;时而如歌,婉约悠扬,放飞心境;时而如诗,隽永灵动,启迪智慧……静能去浮躁、去粗率、去浅薄;少怨气,少激动,少忧烦,心如止水,寓乐于心静之中,尘心渐息,俗气渐消,养五脏六腑之精髓,吐故纳新,焕发青春。
静是一种超凡脱俗的心灵状态,静是一种厚积薄发的精神气度,静更是内心修为的优雅展示。静是一种精神之美、觉悟之美、灵动之美、智慧之美。静是不经雕琢、不加刻意的恬淡境界。静,如此之美,故,修身宜“静”。